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阳城位于湘中偏西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湖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邵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湘中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叉地带。西汉初年设置昭陵县,邵阳城由此建立和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邵阳城虽然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省内某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通过梳理邵阳城的变迁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邵阳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邵阳城经历了一个由县城而郡城、州城而府城的演变过程,由此可见其自然、人文条件的优越。西汉设置昭陵县,晋代改为邵陵郡,隋代先后改为邵阳县和建州,唐代改为邵州,五代十国时期曾经改称敏州、敏政县,北宋时期又称邵州。从南宋到清代,宝庆府、邵阳县均将治所建立于此。民国初年改为宝庆县,后来又称邵阳县。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邵阳市。居民构成由先秦时期以越族为主逐渐演变为宋元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目前主体居民则是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的江西人的后裔。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经历了1400多年的缓慢发展以后,邵阳城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成石城墙,城市设施已经相当完善。清朝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40余万军队围城70余日,未能攻下,坚固的城墙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有“铁打的宝庆”一说。同治年间,局势渐趋平稳,邵阳城城墙和城内建筑大多得到修复,临近壕沟的城墙全部为石城墙,城区格局基本维持原貌。民国年间,社会动荡,邵阳城再次遭到冲击,但仍顽强地存活下来,城区平面格局变化不大。总体说来,从建城至新中国成立的1900多年的时间里,邵阳城的空间形态由单一的团块状向纵向延伸的单侧带状演变。邵阳城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也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大致呈缓慢上升趋势,曲折地向前发展。1950年以后,由于邵阳市发展的需要,邵阳城城墙和大部分旧建筑被拆除,城区不断地向四周扩展,新城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城建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希望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且重视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将邵阳城的新城建设与旧城保护协调起来,科学开发境内的旅游资源,走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