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礁滩勘探长期以来围绕着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展开,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发现了多个大气田。继开江-梁平海槽突破之后,四川盆地礁滩勘探该如何继续,是否存在另一个“开江-梁平海槽”?本文针对川中地区将钻井、露头等地质资料和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证实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川中地区发育盐亭-潼南海槽,这一新发现既有重要的沉积学理论意义,更有拓展勘探领域、强化勘探思想的显著实际价值。阐明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四川盆地长兴期“三隆三凹”古地理格局及礁滩体分布,礁滩体沿鄂西-城口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以及盐亭-潼南海槽两侧台缘带成群成带分布,并向海槽内逐渐迁移;提出四川盆地长兴期为大缓坡背景下多个“隆凹”相间的沉积模式,是对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的丰富和补充。从构造动力学背景、岩石岩相学、古生物、古地貌等方面详细论证了盐亭-潼南海槽演化的地质特征;从形成背景、规模、储层及礁滩体类型等方面与开江-梁平海槽对比,明确盐亭-潼南海槽周缘形成了“U”型展布的台缘礁滩体发育带,有望成为继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之后的又一个天然气聚集带;但该海槽较浅、规模较小,其台缘带礁滩体规模及储层品质较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稍差。利用地震相、地震属性分析,预测盐亭-潼南台缘带礁滩异常体34个,面积5714km2;礁滩体可分为两期并逐渐向海槽内迁移,第一期礁滩体分布较广,面积大,第二期礁滩体分布少,面积小,但更靠近海槽。明确盐亭-潼南海槽台缘带礁滩储层以溶蚀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厚度薄,分布广;通过镜下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提出埋藏白云石化及暴露剥蚀产生的岩溶作用是盐亭-潼南海槽台缘带有效储层形成的关键,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长兴期海水。通过镜下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提出盐亭-潼南海槽区长兴组泥质岩为有效烃源岩,其TOC为0.65~1.87%,最高可达5.02%,Ro%为1.30,为Ⅰ-Ⅱ1型有机质,是主力烃源的重要补充。结合勘探成果及地震预测结果,提出盐亭-潼南海槽台缘带两个有利区带,其中广安-公山庙区带面积约4860km2,发现生物礁异常体13个;磨溪-中江区带面积约4600km2,发现生屑滩异常体21个。总之,盐亭-潼南海槽的发现改变了以往川中地区为平缓开阔台地相沉积、礁滩体展布不清的认识,明确了川中地区礁滩体分布规律;这一新发现把礁滩有利勘探区向南推进到了川中地区,有利礁滩勘探范围由开江-梁平海槽两侧近2×104km2,扩大到盐亭-潼南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共5×104km2,极大拓展了礁滩勘探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