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我国奶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甚至拒绝购买国产乳制品。为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重构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提高国产乳制品的竞争力,我国原料乳生产方式发生极大转变,由传统散养转变为牧场统一管理,生产更加规范高效,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虽然牧场的运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乳制品生产的危机,但是仍然出现了各种问题,如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随意使用、粪污处理不当、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不当等,这些不规范的生产行为和操作流程一方面影响了乳制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甚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导致此类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牧场没有实现标准化运行。牧场标准化能保障原料乳质量安全,推进奶业健康发展。为了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黑龙江省政府颁布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通过各项政府津贴和补助促进牧场标准化建设,旨在到2020年全省实现1000个300头以上的标准化牧场。因此要想更快更好地促进奶牛养殖业标准化运行,响应国家政策,必须首先提高牧场标准化运行水平,使我国牧场尽快走向标准化运行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综合研究对黑龙江省牧场标准化运行的过程机制、影响机制、动力机制及提升策略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黑龙江省牧场标准化运行机制,丰富和完善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推进黑龙江省牧场标准化运行提供对策建议。首先,在深入剖析牧场标准化的相关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牧场标准化运行现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揭示了黑龙江省牧场标准化运行的过程机制,建立过程机制框架,对牧场标准化运行的启动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进行了相关机制研究,并举乌力吉图养殖合作社案例分析,为牧场标准化的运行过程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围绕牧场基础资料、生产管理水平、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外界环境研究了黑龙江省牧场标准化运行水平的影响因素,以获取牧场标准化运行的实际数据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再者,从牧场标准化动力、牧场标准化投入资金、技术创新成果三个子系统角度出发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模拟牧场标准化运行的动力机制,揭示了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路径。最后,从牧场标准化运行的过程机制、影响机制、动力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牧场标准化运行的提升策略。根据结果提出了:(1)在黑龙江省牧场标准化运行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牧场与企业合作层次、衔接过程与机制、注重消化与吸收增加技术应用能力;(2)牧场标准化运行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牧场基础资料因素、生产管理水平、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外部环境,因此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提升奶农标准化意识、严格把控生产环节;(3)在牧场标准化运行动力机制方面,要协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把握整体运行、坚持动态思考问题以把握系统运行规律、抓住系统关键变量以调整系统运行决策,才能更好的促进牧场标准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