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性的传染病。该病能引起鸡群免疫抑制,增加鸡群对其它传染病的易感性,同时干扰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因而使养鸡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 IBDV 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出现,导致 IBD的发生和流行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本研究依据已发表的 IBDV 基因组序列,在其 VP5 和 VP2 重叠区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建立直接从病料组织中检测 IBDV 的RT-PCR 方法,该方法快速﹑敏感﹑特异,为 IBD 的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更为实用的技术。基于 IBD 在我省免疫鸡群中频繁发生,有时呈爆发性流行,导致鸡群大批量死亡,而我省在 IBD 方面的研究欠缺,本课题选取了来自安徽省 RT-PCR呈 IBDV 阳性的三份法氏囊病料(肿大﹑出血)进行病原分离后,试图从分离株致病性和 VP2 高变区结构上来探明其原因。 首先,参考已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各致病型毒株的序列,在其 VP5 和 VP2 的重叠基因区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对 4 株 IBDV 参考毒株进行 RT-PCR 的检测,均能扩增出 222bp 的目的片段,而对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及大肠杆菌均没有扩增到任何片段。将经典毒株(B87)的 cDNA 作不同倍数稀释后分别进行 PCR 扩增,稀释至 100 倍,即5fg 病毒的 cDNA,仍可以扩增出特异性片断。同时应用 RT-PCR 及 AGP 方法对来自安徽﹑四川及山东共 25 份疑似 IBD 法氏囊病料检测进行比较,检出率分别达 100%和 92%。对 AGP 阴性病料 SZ1 和 FY1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和鸡体攻毒进行 IBDV 病原分离,病料 SZ1 引起鸡胚﹑鸡体及鸡胚成纤维细胞典型的 IBDV 病变,应用 RT-PCR 方法对死亡鸡法氏囊及鸡胚尿囊液进行检测,显示 IBDV 阳性;病料 FY1 对鸡体﹑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均无致病性,应用 RT-PCR 方法对存活鸡法氏囊及鸡胚尿囊液进行检测,显示 IBDV 阴性。 其次,选取来自巢湖(CH)、井岗镇(JG)、全椒(QJ)三份 RT-PCR 和 AGP阳性的病料悬液(CH、JG、QJ),通过鸡胚接种﹑电镜检查等方法分离鉴定了三株纯净的 IBDV(分别命名为 CH03 株、JG04 株、QJ04 株),对其分别进行鸡体回归试验及鸡胚半数致死量测定,均能引起 4 周龄鸡 100%发病,死亡率分别达92%、83%、67%,以及法氏囊呈紫葡萄状﹑胸腺萎缩和骨髓脂肪化等超强毒株的特征性病变;鸡胚半数致死量分别达 10-6.8/0.2ml﹑10-5.4/0.2ml﹑10-4.6/0.2ml。 再次,利用嵌套式 PCR 对 CH03 株、JG04 株、QJ04 株进行 VP2 高变区扩增,并将获得的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 pMD18-T 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