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热”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奇异的文学现象,它不仅拥有数目极为众多的读者,而且持续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文化跨度大。究其原因,正是从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古代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中国的广大民众的心灵结构之中的一种文化精神——“侠义观”促成了“金庸热”的产生和持续。随着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不同时期作者的思考,金庸武侠小说侠义观经历了萌芽、明确、分化、彷徨、失落和圆熟的过程,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信然诺、不变节,不趋势,坚守人格、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追求自由人格、自出生命构成了侠义观的基本内涵。 九十年代初,经过一场剧烈的政治动荡,中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苦心经营的自信自尊、生存重心、理想信念及对自身地位的虚幻想象被俗世无情地颠覆和嘲弄,他们所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使命、悲壮意识、终极理想顷刻之间失去了意义,令知识分子自己也迷惑起来,不知该向何处去。政治的诉求反映到文学上,导致了九十年代初中国作家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之中。知识分子不甘心被消费时代所界定的“边缘化”地位,怀着强烈的尚“侠”心理,希图通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研究来重新争夺时代的话语权。处在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价值失范、道德滑坡、人治代替法制、腐败现象、三农问题、下岗现象、贫富分化,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于是,深藏在中国民众心理结构之中的“尚侠”心理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而金庸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侠义观和对传统武侠小说中的“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复杂人性、忠君和依附清官思想的重新解构、全新理解、全新表现和超越又契合了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心理,得到了他们的普遍认可,从而出现“金庸热”,金庸的作品及其思想影响至今热度仍未消退,而且呈现良好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