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正常下胫腓关节在踝关节不同的运动范围内的微动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下胫腓关节在三维方向上的微动特点和具体微动范围,并对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锻炼作出科学指导。方法:在正常下胫腓关节的内踝和外踝最高点附近分别安装一个激光照相扫描仪的探测端子,采用3D-激光扫描仪扫描踝关节在做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不同位置下两端子的位置相对变化,通过计算机计算出两端子在X、Y、Z轴(X轴代表冠状面与Z轴垂直轴,Y轴为矢状面与Z轴垂直轴,Z轴代表胫骨的长轴)上的位移与腓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情况。取得数据初步应用于临床指导功能锻炼。结果:随着踝关节在做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不同位置下时运动幅度的增大,下胫腓关节的微动幅度大部分逐渐增加;①在跖屈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X轴、Y轴和Z轴的位移逐渐增大,其中X轴增加最明显,为-0.73±0.05mm,Y轴次之,为0.55±0.04mm,Z轴位移改变轻微,为0.22±0.06mm。说明在跖屈条件下主要改变为在矢状面上X轴的改变,其最大活动范围为-0.73±0.05mm。②在背伸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X轴、Y轴的位移逐渐增大,而Z轴无明显变化。其中Y轴增加最明显,为1.13±0.10mm,X轴和Z轴位移改较Y轴小,分别为0.94±0.09mm和0.67±0.1lmm。说明在后伸条件下主要改变为在矢状面上Y轴的改变,其最大活动范围为1.13±0.10mm。③在内翻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X轴、Y轴和Z轴的位移逐渐增大,其中Y轴增加最明显,为1.70±0.16mm,X轴次之,Z轴最小,分别为1.04±0.12mm和0.56±0.07mm。说明在内翻条件下主要改变为在矢状面上Y轴的改变,其最大活动范围为-1.70±0.16mm。④在外翻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Y轴和Z轴的位移逐渐增大,而X轴却逐渐减小,其中以Y轴增加最明显,为1.32±0.13mm,Z轴次之,为-0.87±0.10mm,X轴位移最小,为-0.84±0.11mm。说明在外翻条件下主要改变为矢状面上的Y轴改变较明显,其最大活动范围为1.32±0.13mm。⑤在踝关节各活动角度运动情况下,腓骨的相对旋转度呈现几乎相同的特点,在无论跖屈、背伸、内外翻的角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腓骨的相对旋转角度不断增大,在跖屈和背伸的角度变化情况下旋转并不十分明显,其最大旋转范围分别为3.77±0.36°和4.36±0.44°,在内外翻的情况下腓骨旋转表现的十分明显,但其中又以内翻时最为明显,达到了-6.72±0.35°,外翻时次之,达到-5.86±0.42°。⑥在内外翻角度变化的情况下X轴、Y轴和Z轴位移变化较大,其中在内翻角度变化到最大值时,腓骨相对的三维空间位移几乎都达到最大值,而旋转也达到最大,此种情况在外翻情况下次之,跖屈和背伸位变化较小。⑦数据初步应用于临床指导功能锻炼短期效果满意。结论:①下胫腓关节运动范围大多随踝关节运动幅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②下胫腓关节中腓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随踝关节运动幅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③基本明确了下胫腓关节在踝关节做各种运动时三维方向上的的具体位移范围和腓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范围。④符合下胫腓关节微动特点的康复练功方法对下胫腓分离损伤术后康复的短期疗效观察上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