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关节微动特点对其损伤后康复锻炼的临床指导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123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正常下胫腓关节在踝关节不同的运动范围内的微动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下胫腓关节在三维方向上的微动特点和具体微动范围,并对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锻炼作出科学指导。方法:在正常下胫腓关节的内踝和外踝最高点附近分别安装一个激光照相扫描仪的探测端子,采用3D-激光扫描仪扫描踝关节在做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不同位置下两端子的位置相对变化,通过计算机计算出两端子在X、Y、Z轴(X轴代表冠状面与Z轴垂直轴,Y轴为矢状面与Z轴垂直轴,Z轴代表胫骨的长轴)上的位移与腓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情况。取得数据初步应用于临床指导功能锻炼。结果:随着踝关节在做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不同位置下时运动幅度的增大,下胫腓关节的微动幅度大部分逐渐增加;①在跖屈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X轴、Y轴和Z轴的位移逐渐增大,其中X轴增加最明显,为-0.73±0.05mm,Y轴次之,为0.55±0.04mm,Z轴位移改变轻微,为0.22±0.06mm。说明在跖屈条件下主要改变为在矢状面上X轴的改变,其最大活动范围为-0.73±0.05mm。②在背伸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X轴、Y轴的位移逐渐增大,而Z轴无明显变化。其中Y轴增加最明显,为1.13±0.10mm,X轴和Z轴位移改较Y轴小,分别为0.94±0.09mm和0.67±0.1lmm。说明在后伸条件下主要改变为在矢状面上Y轴的改变,其最大活动范围为1.13±0.10mm。③在内翻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X轴、Y轴和Z轴的位移逐渐增大,其中Y轴增加最明显,为1.70±0.16mm,X轴次之,Z轴最小,分别为1.04±0.12mm和0.56±0.07mm。说明在内翻条件下主要改变为在矢状面上Y轴的改变,其最大活动范围为-1.70±0.16mm。④在外翻角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Y轴和Z轴的位移逐渐增大,而X轴却逐渐减小,其中以Y轴增加最明显,为1.32±0.13mm,Z轴次之,为-0.87±0.10mm,X轴位移最小,为-0.84±0.11mm。说明在外翻条件下主要改变为矢状面上的Y轴改变较明显,其最大活动范围为1.32±0.13mm。⑤在踝关节各活动角度运动情况下,腓骨的相对旋转度呈现几乎相同的特点,在无论跖屈、背伸、内外翻的角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腓骨的相对旋转角度不断增大,在跖屈和背伸的角度变化情况下旋转并不十分明显,其最大旋转范围分别为3.77±0.36°和4.36±0.44°,在内外翻的情况下腓骨旋转表现的十分明显,但其中又以内翻时最为明显,达到了-6.72±0.35°,外翻时次之,达到-5.86±0.42°。⑥在内外翻角度变化的情况下X轴、Y轴和Z轴位移变化较大,其中在内翻角度变化到最大值时,腓骨相对的三维空间位移几乎都达到最大值,而旋转也达到最大,此种情况在外翻情况下次之,跖屈和背伸位变化较小。⑦数据初步应用于临床指导功能锻炼短期效果满意。结论:①下胫腓关节运动范围大多随踝关节运动幅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②下胫腓关节中腓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随踝关节运动幅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③基本明确了下胫腓关节在踝关节做各种运动时三维方向上的的具体位移范围和腓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范围。④符合下胫腓关节微动特点的康复练功方法对下胫腓分离损伤术后康复的短期疗效观察上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术后肠粘连疗效的临床观察,研究应用清肠合剂的作用机理和效果。方法:本课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肠粘连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在维持膝关节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但严重的PCL损伤后却难以完全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力学特征。PCL损伤过程中,机械应力不仅导致PCL成纤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颊部Ⅰ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合临床对颊部缺损修复的经验和体会,提出颊部Ⅰ区缺损修复法则,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指
目的探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伤口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目的:1、回顾性研究并探讨行椎体成形术后出现新发骨折的相关的风险性,以期降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2、了解椎体成形术后新发骨折椎体局部骨微结构的改变,以明确骨微结构的改变对
列宁《哲学笔记》是关于辩证法构想的一个理论著作。本文的思路是以辩证法研究为主线,从辩证法史探讨辩证法的逻辑线索,并着重对辩证法纲要、体系进行了论述。文章最后阐述了
为了评估典型坦克在破甲弹作用下的易损性,通过分析某典型坦克外部结构与内部要害部件的功能,建立了坦克的毁伤树图,并对该坦克进行了计算机描述;在聚能射流侵彻与坦克毁伤原
研究目的探究外周神经损伤后,“血-神经屏障”破坏,局部免疫环境改变情况下,影响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上制定更有特异性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我国近10年发表的篇名含地铁或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有39426篇.其中,2007年11月15日-2012年11月15日发表的篇名含地铁或城
研究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中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防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我院2007年1月~2010年4月221例行肝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