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火”是一种俗称,通常在出现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时,老百姓便称之为“上火”。“上火”的概念来自于传统中医的身体和疾病观,在现代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因此也没有客观的理化检查指标。随着对预防医学的重视和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对“上火”这一属于亚健康范畴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挖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采用流行病学调研的方法,对“上火”的症状特征、舌象特征、以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理论研究:1总结明清小说笔记中有关“上火”的记载和描述,并对“上火”的现代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上火”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以及预防。2对中医“火”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中医“火”的理论与“上火”的关系。临床研究:1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758例“上火”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为:91%的人有过“上火”的经历,调查的即时“上火”的发生率为4.2%。老年女性最容易“上火”,上火后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不同性别者的上火症状有所差异。初步获得“上火”一般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症状特征。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正发生“上火”者的症状、舌象、体检指标等进行了研究。2.1症状2.1.1上火的症状特征结果为:口干、口渴欲饮、情绪急躁、小便黄、咽喉疼痛、齿龈疼痛、痤疮、口臭、口苦、心烦、易怒、便秘、头晕、痰黄、口疮、眼眵增多、头痛、口角糜烂、眼睛红肿、鼻子出血的症状与“上火”密切相关。2.1.2上火者症状的性别差异结果为:男性“上火”时容易出现的症状是口疮、口臭;女性“上火”时容易出现的症状是口渴欲饮、情绪急躁、心烦、痤疮、便秘。2.2舌象2.2.1肉眼观察的舌象特征非上火组的舌色、舌苔厚薄、苔色、舌苔润燥等舌象特征在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构成没有统计学差异,提示非上火组各种舌象的分布较为均匀。构成比提示:非上火组基本上体现的是正常舌象即淡红舌、薄白苔、干湿适中。通过与非上火组的比较,上火组的舌象特征表现为:舌边、舌中红,舌中部、根部苔厚,舌苔颜色淡黄,舌苔干燥,舌尖出现点刺,P〈0.05。2.2.2数字舌图的舌象特征非上火组的数字舌图特征表现为:女性的舌尖部位的L*值(亮度)有随年龄下降的趋势;男性舌尖、舌边的a*值(绿→红)要大于女性, L*值和b*值(蓝→黄)要小于女性(P〈0.05 )。男性的裂纹指数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的舌尖湿度、舌根湿度、裂纹指数要大于女性(P〈0.05 )。上火组与非上火组比较,经过控制年龄、性别因素后,上火组的舌象特征表现为:在L*a*b*颜色空间中,上火组舌尖与舌边部位的色差△a*(舌尖-舌边)要小于非上火组,舌边的b*值要大与非上火组(P<0.05)。在L*C*H颜色空间中,上火组舌尖的H*值(色相)要大于非上火组,舌边部位的C*值(饱和度)高于非上火组(P<0.05)。上火组的舌尖湿度、舌中湿度、舌苔面积要小于非上火组(P<0.05)。2.3体检指标上火组的体重指数(BMI)、尿酸(UA)高于非上火组,尿比重(SG)低于非上火组(P<0.05);上火组尿酸(UA)的异常率高于非上火组(P<0.05,OR=4.404);性别、年龄、尿酸、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上火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维C、尿素氮(BUN)与上火呈负相关(P<0.05)。结论:1“上火”是一种具有轻浅热象特征的亚健康状态,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上火”的预防和缓解。2“上火”的症状存在性别差异,掌握它的症状特点以及性别差异有助于对它进行调整。3肉眼观察时,“上火”的舌象以舌边、舌中红,舌中、舌根苔厚,淡黄苔,舌苔干燥,舌尖点刺为主要特征,分区观察舌象更有意义。4“上火”的数字舌图特征表现为:舌尖、舌边的H*值(色相)、舌边的C*值(饱和度)、舌边的b*值(蓝→黄)升高,舌尖与舌边的色差△a*(绿→红)降低。舌尖湿度、舌根湿度、舌苔面积要小于非上火组。5数字舌图与肉眼观察舌象存在一致性,而且在客观量化方面比人眼更加精确,但是还不能完全取代肉眼的观察。6“上火”与体质因素和代谢失调相关,与肾脏负担加重存在一定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