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暗之心》自发表以来已历经百年。时间能摧毁一切,也能证明一切。这部当初因其晦涩的语言、复杂的叙述技巧,以及艰深的象征意义而不太受大众欢迎的作品,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已经成为英国文学历史中一朵永不衰败的奇葩。数百年来,无数的文学评论家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切入,阐释《黑暗之心》的意义所在。这些评论已构成我们阅读和理解《黑暗之心》时不可或缺的语境,或褒或贬,批评家们很少从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不一切入,去探讨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借用雷蒙德·威廉姆斯的理论,对《黑暗之心》中暗含的情感结构进行分析。威廉姆斯指出:只有真正了解特定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而不是停滞在被广泛接受的共同认知上,才能把握特定时期社会的文化气韵,也才能真实地了解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的整体文化;而这种还处于变化状态中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往往首先体现在当时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在阅读《黑暗之心》时,读者能感受到小说人物的举止言行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冲突,种种克制和冲动;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躁动。究其根源,这种普遍的不安和躁动源自人们对他们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迷惘和失望,体现了当时新旧社会价值观的变更和碰撞。维多利亚时代的统治阶级极力使广大人民相信:他们所在的世界是美好的,那里充满了荣耀和尊严。然而,人们亲身感受到的社会却充斥着贪婪和丑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遭到强烈的质疑。这种巨大的落差掩盖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主导文化之下,慢慢演变成社会中处于浮现状态的潜文化。这种文化并没有文字让其清晰地体现出来,但已经为广大人民所共同感知,并与当时的主导文化相对抗,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情感结构。康拉德以其敏感而又深刻的洞察力,在《黑暗之心》中解构了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种种“美好”幻想,从而揭示了上述情感结构。通过分析《黑暗之心》的情感结构,读者可以更真实全面地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认识统治阶级宣扬的共享的价值观之外人们所真正感受到的社会心理以及在选择生存方式时他们的价值取向。《黑暗之心》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世界充满混乱和堕落,而康拉德本人却从来没有对人类失去信心。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通过描述极端的恶敲响人们内心沉睡的善,用他的文字在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呼唤文明和人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