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4月,我国上海、安徽、浙江等地首次暴发H7N9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引发全球关注。截至2017年上半年,该病毒已经引发五波疫情,严重威胁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与前四波疫情相比,第五波疫情出现突变毒毒株,该突变株对家禽具有高致死率,给养禽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以及致病性的研究非常重要。为及时了解广东地区家禽群中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以及致病特性,本实验室收集了20152017年广东地区活禽交易市场以及部分养殖场家禽的样品,并检测样品中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携带情况。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布的原则,本论文筛选50株广东源的H7N9亚型流感病毒作为研究对象,为对比广东源毒株与北方同时期毒株,又选取分离自第四波的16138和第五波的17528作毒株代表。对52株H7N9亚型流感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第五波的20株分离株中有13株病毒发生突变,突变株的HA蛋白裂解位点处插入多个连续碱性氨基酸,呈现PEVPKRKRTAR↓GLF、PEVPKRRRTAR↓GLF、PEVPKGKRTAR↓GLF三种形式,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分离自第四波的32株H7N9毒株均为低致病性毒株,而第五波疫情中出现高致病性毒株,并与低致病性毒株同时流行。对32株H7N9第四波毒株与20株第五波毒株的遗传进化分析获知:第五波流行毒株由第四波流行毒株进化而来;HA和NA基因的进化树可分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分支,高致病性毒株的HA、NA均为长三角分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3株低致病性毒株(15567、15575、17064)其HA基因属于长三角分支,而NA基因属于珠三角分支,提示部分低致病性毒株的HA、NA基因发生长三角分支与珠三角分支的重组。此外,15567和15575毒株的6个内部基因均与A/Duck/Hong Kong/Y439/97(H9N2)的内部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表明H9N2亚型流感病毒参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内部重组。根据8个基因划分不同进化小分支,可将52株H7N9毒株分为35个基因型(G1G35)。第五波流行毒株中G25、G28的毒株居多,第四波流行毒株中G4、G18的毒株居多。通过对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关键位点有差异,比如:HA蛋白的226位点,第四波流行株均为L,与186位点双突变,而第五波流行株则为Q。PB2蛋白的588位点有19株为V,27株为A,6株为T。PB1蛋白368位仅15567、15575、17527、17528为I,其余均为V。本试验筛选3株第四波的毒株和2株第五波的毒株,以106EID50/200μL病毒剂量对SPF级鸡和BALB/c小鼠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自第五波的17390、17528毒株比第四波15709、15567、16138毒株对鸡和小鼠的致病力、传播复制能力均增强。4周龄SPF鸡感染第五波17390、17528毒株后,呈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特征,一周内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100%,出血严重,剖检可见主要造成肺和脑组织病变。显微镜下观察其HE染色切片可见肺出血淤血、炎性渗出物,间质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等。此外,同时期的不同毒株对小鼠致病性有差异。小鼠感染广东源17390毒株后,死亡率为100%;而感染同时期的北方源17528毒株后,小鼠体重先下降后逐渐恢复,不死亡。肺脏、鼻甲骨是病毒主要的复制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