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在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已采取多种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突出体现在对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行为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本论文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微观就业行为进行分析。论文在“大学生进行工作搜寻并最终实现就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与用人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和“大学生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进行信息沟通状况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两个基本理论前提下,通过对15位在上海地区就业的2004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开放型访谈,试图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如何与用人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的?影响大学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进行良好沟通和有效沟通的因素是什么?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与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借鉴传播学的有关理论模型构建了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模型,并对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模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其次,论文根据研究中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分别对来自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各具特点的大学生求职者在正式沟通阶段、沟通准备阶段、沟通后续阶段的就业信息沟通、自我信息的确认、就业决策等行为进行分析,着重描述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的真实状况,探讨影响大学生求职者进行良好沟通和有效沟通的因素。最后,论文总结了本研究的几点基本结论,并简要探讨了本研究对大学求职者和高校有关管理部门的可能启示。 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 1.在正式信息沟通阶段,影响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效果的因素分别是:在大学生求职者的求职材料中是否具备“关键信息”和在面试中求职者是否具备“重要经验”。 2.在信息沟通准备阶段,大学生求职者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对找到工作的难易程度有明显的影响。热门专业毕业生由于在人才市场上拥有的更多的岗位需求而更容易找到期望的工作或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冷门专业的由于缺乏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而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案例分析表明了,冷门专业的毕业生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样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3.在沟通后续阶段(或决策阶段),由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都面临着不确定因素或多种选择,从而从根本决定了某些沟通良好的就业信息沟通行为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沟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