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验证泽黄颗粒对高糖高脂饲料联合STZ致DM大鼠肾损伤的疗效及其机制。 2.探讨泽黄颗粒及其拆方(活血利水组份、益气组份)对DM大鼠肾脏AQP1和周细胞相关蛋白α-SMA表达的调节效应。 方法: 雄性SD大鼠共70只,体重为170-210g,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DM模型组60只。正常组喂食普通饲料;DM模型组喂食高糖高脂饲料,在高糖高脂饲料饲养4周后以40mg/kg体重一次性空腹腹腔注射STZ,72h后检测血糖,以连续3次空腹血糖≥16.7mmol/L,尿糖阳性,尿微量白蛋白定性测量阳性者确定为DM模型复制成功,造模成功大鼠48只,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次/d,i.g.)10只、泽黄颗粒组(给予泽黄颗粒4.23g/kg,1次/d,i.g.)10只、拆方1组(给予活血利水组份1.08g/kg,1次/d,i.g.)9只、拆方2组(给予益气组份1.8g/kg,1次/d,i.g.)9只、西药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0.5g/kg,1次/d,i.g.)10只。灌胃给药8周后,用普通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各组大鼠BG、TG、TC、BUN、HbA1c、Scr及UAER指标,采用ELASA法检测大鼠尿液中AQP1的浓度,运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α-SMA在肾组织的分布情况,并采用Western-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AQP1、α-SMA蛋白和基因在肾脏的表达水平。 结果: 1.模型组大鼠均出现出明显多饮、多食、多尿,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皮毛色泽暗黄,刺毛现象明显,BG、TG、TC、BUN、HbA1c、Scr、UAER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泽黄颗粒组、拆方1组、拆方2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的TG、TC、BUN、HbA1c、Scr、UAER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泽黄颗粒组下降更明显(P<0.05)。泽黄颗粒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BG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1),但拆方1组和拆方2组无明显变化(P>0.05)。 2.普通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显示,正常组大鼠肾小球的结构清晰,肾间质中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肥大,系膜区增宽,肾小球内可见大量红细胞淤积,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肾间质中可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泽黄颗粒组大鼠肾小球内极少见红细胞淤积,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见脱落,肾间质中少见炎症细胞浸润;拆方1组和拆方2组大鼠肾小球未见肥大,系膜区未见增宽,肾小球中可见红细胞淤积情况,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肿胀、脱落;西药对照组大鼠肾小球中可见红细胞淤积的情况,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脱落、坏死。 3.与模型组相比,泽黄颗粒组、拆方1组、拆方2组大鼠肾脏AQP1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尿液AQP1浓度均显著降低(P<O.05)。 4.免疫荧光显示,正常组大鼠α-SMA蛋白仅表达于肾组织微血管壁,而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内未见表达;模型组大鼠α-SMA蛋白在肾小球(尤其肾小球血管极)、肾小管、肾间质均有表达;泽黄颗粒组、拆方1组、拆方2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α-SMA蛋白在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的表达均有减少。 5.与模型组相比,泽黄颗粒组大鼠α-SMA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拆方1组、拆方2组大鼠α-SMA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但α-SMA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1.泽黄颗粒可以降低BG,较好地缓解DM大鼠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并能使其体重增加,改善DM大鼠的一般状态,同时泽黄颗粒及其拆方还降低了TG、TC、BUN、HbA1c、Scr、UAER等指标。 2.泽黄颗粒及其拆方均可升高DM大鼠肾组织AQP1蛋白、mRNA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尿液AQP1浓度,可能是其“利水”功效的现代医学机制之一。 3.泽黄颗粒及其拆方可能是通过降低α-SMA表达水平而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化瘀”的效应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