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在理论层面,首先是对寓言概念的界定,并从教育的角度对寓言进行探讨,厘清本文所使用的寓言的概念意涵。其次,对寓言、童话和神话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显现寓言的独特性。最后,分析寓言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机制,分别从寓言本身特性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契合性、道德思考的提升以及思维空间的张力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实践层面,首先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寓言故事的数量和类型、呈现的道德要素进行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寓言教学实践进行道德审视,分别从三个环节进行,即小学语文教师对苏教版寓言及其教学的认识,寓言教学的案例透视以及寓言教学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寓言故事,被访谈的几位老师都认为它是比较受学生喜爱的教学素材,是进行德育的良好载体。Z老师指出寓言比较刻板,其传递的道理比较固定,因此,在寓言教学中,若有学生过分追求新奇的想法以博取老师的赞赏,教师要适时制止,以免使课堂教学脱离教学任务。H老师认为寓言故事传达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是相脱节的,当学生走上社会,仍需重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在寓言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另类思考,需要适时引导,求异中追求一种平衡。但同时,她指出在这所学校,有思想的学生并不多,一般只需按教案进行即可。W老师则表示寓言故事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而教师只是教书匠,自己的职责只是教给学生真善美的东西,而难以影响他们的生活。在寓言课堂教学观察中,针对语文教科书中首次明确出现“寓言”二字时,执教的Z老师和W老师对寓言概念的引入都属于“概念化教学”,未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出寓言文体的特点。寓言教学中的明理环节,X老师、W老师和M老师都把寓意当作一般知识让学生记忆,未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H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比较仓促,显得较为生硬;相对而言,Z老师处理得比较好,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生成道德智慧。本文最后一章阐述了寓言教学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分析发现,学生喜不喜欢寓言,大多都归结于寓意。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受老师的影响。当然,也有学生表示隐约感觉到一些寓言故事“有点不对”,但是也不敢或者说不会考虑说出自己的疑惑。而寓言教学对学生道德成长是否有影响,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访谈对象也是各执其辞。此部分将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