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东晋玄学代表人物的张湛,他的多部著作已经散佚,仅剩《列子注》可考。由于《列子注》属于注解类文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思想之异同将《列子》与《列子注》严格区分,以突出张湛的个人思想。
《列子》伪书的性质已被学界接受,有学者将其归为颓废派的赝作。本文从《列子》思想分析入手,认为《列子》虽然崇尚基本欲求的最大满足却同时拥有颓废派不可能提倡的深切的社会关怀。突出个体存在对社会群体的作用,这是《列子》与颓废派的重要区别。
张湛的《列子注》与《列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本体论上,《列子》主张“以无为本”,本体“无”是自生的结果,而“有”是由“无”生成;张湛则认为万物以“至虚”为宗,本体不生成万物,只是“有”生成的依据,“有”是自生独化的结果。人生观方面,《列子》主张“乐生”,其生存实践包含具体的内容,即“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欲求的满足,也包含生存实践的原则,那就是不追求“无厌之性”。张湛则和《列子》一样肯定了现实的基本欲求存在合理性,但他又主张通过去除心中各种欲念,运神通达“至虚”的精神自足自适境界。在政治观方面,《列子》否认儒家学说存在的必要性,相反,张湛以理性的眼光看到儒学在社会整治方面具有治愈的功效,但仍主张社会安定以后应放弃对儒学的执著,无为而治。
《列子注》是张湛个人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玄学发展以及时代的产物。张湛本体理论的建构继承了王弼的“无”本体论以及郭象“独化论”的思想,但是他在理论上的建树不大,其思想的真正意义表现在他的人生观上。张湛借鉴佛教的理论建构模式,在现实世界之上为人们创建了一个“至虚”的人生归宿。在张湛那里“至虚”既是本体又是人生境界。张湛的理论是东晋玄学对时代课题的应对,反映了玄学视阈由本体建构转向了人生观方面。
总的说来,《列子注》的理论成果不大,但是其在思想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它象征着玄学的没落以及预示着佛学的独立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