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临床研究主要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导师所创“健脾平肝方”与常规推拿方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的临床疗效差异。通过比较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及体质量,并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疗效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价分析,评估“健脾平肝方”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分析其较常规推拿方案的临床优越性,为临床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增添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至淘金固生堂国医馆及珠江新城东源堂国医馆导师门诊就诊的患儿,将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脾胃气虚型厌食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健脾平肝方”组及常规推拿组,两组各36例。常规推拿组采用廖品东主编的《小儿推拿学》进行选穴:补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掐揉四横纹、运板门、顺运内八卦、推上三关、腹部十法(包括推腹、摩腹、揉腹、振腹、挪腹、荡腹、抄腹、挤碾腹、拿全腹)、揉关元、摩揉神阙、捏脊、揉脾俞/胃俞、推上七节骨、按揉足三里、抱肚。“健脾平肝方”组采用导师自拟健脾益气平肝法,在常规推拿组的基础上增加:清肝经、开璇玑、按弦走搓摩、按揉五脏背俞穴、揉太冲、擦涌泉透热。上述推拿操作均取患儿左手操作,治疗每天上午1次,5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研究过程中,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后的体质量及中医症候积分。运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各项临床指标与总体疗效进行评估比较。结果:纳入本临床研究的72例病例中,共出现5例病例脱失,“健脾平肝方”组实际完成病例数34例,常规推拿组实际完成病例数33例。基线情况:“健脾平肝方”组和常规推拿组分别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治疗前体质量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对比分析中,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组具有可比性。疗效评价方面:在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中医症候积分的评分方面,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积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明显且有效改善厌食症状,明显降低积分;两组间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健脾平肝方”组在降低中医症候积分的幅度上优于常规推拿组,且对改善食欲、食量及形体消瘦(增重)最为突出,在改善面色少华、少气懒言、汗出及大便不调上,两组疗效相当。在临床疗效上,“健脾平肝方”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常规推拿组为84.8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健脾平肝方”组较常规推拿组更具疗效。结论:“健脾平肝方”和常规推拿对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健脾平肝方”在改善食欲、增加食量和增重方面更有优势,对脾胃气虚型厌食患儿的生长发育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