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伐作为一种重要的营林技术措施,可通过调控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坡位作为常见的生境因子,主要作用于林木生长的土壤水分、肥力和土层深度。因此,围绕杉木适宜生长的间伐强度和坡位开展科研工作,对于增加杉木林的经济效益,改善其生物量、碳储量,意义十分重大。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上、中、下三个坡位,各坡位分别设计了间伐强度为0%(未间伐),20%,25%,33%,50%,共计5种间伐强度的实验样地,对3a后不同间伐强度和坡位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并针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预测模型,能够为当地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的活动提供决策支持。现有研究结论为:(1)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各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均有影响,在间伐3a后,中度和弱度间伐有利于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增长,而强度间伐不利于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增加;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枯落物层的生物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同乔木层一致。(2)相同坡位不同间伐强度下,乔木层各组分、器官生物量的差异均为显著;灌木层枝、叶和全株生物量的差异显著,灌木层根的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地上部分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的生物量差异均显著;枯落物层未分解层(叶)、未分解层(枝)、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差异显著;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的差异显著。(3)相同坡位不同间伐强度下,乔木层各组分、器官碳储量的差异均为显著;灌木层枝、叶、根、全株的碳储量的差异均为显著;草本层地上部分部分、地下部分部分、全株的碳储量的差异均为显著;枯落物层未分解层(叶)、未分解层(枝)、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差异显著;杉木人工林总碳储量的差异显著。(4)坡位对杉木人工林各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都有影响: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灌木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草本层的生物量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碳储量随着坡位升高而升高;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坡位的上升而增加;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5)相同间伐强度不同坡位下,乔木层各组分、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均为显著;灌木层全株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显著,灌木层枝、叶、根的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不显著;草本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显著,地下部分和全株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未分解层(叶)、未分解层(枝)、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不显著;杉木林总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