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人们为充分发挥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用特定的技术手段有目的对小流域内水、土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以达到合理利用的自然和人文活动的综合过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好小流域内各组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好了流域内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小流域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本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的高笕沟和石塔河小流域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对小流域内农户水土保持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农户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的态度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实际情况,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分别对高笕沟小流域以发展经济、石塔河小流域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期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通过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当前,农户已成为广大农村投资、经营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他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以及资金、技术与劳动力等的供给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由于农业收益较低,大部分农户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或从商来增加家庭收入。仅部分农户希望能够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来增加家庭收入。有超过一半(52%)的农户希望通过增加耕地面积的方式来增加农业投入。有意识的通过小流域治理措施来提高土地质量从而增加收入的农户较少仅占10%。尽管部分农户对种养殖业表示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农户对种养殖业投入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受家庭收入、收入来源、耕地细碎化程度、户主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2)农户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将近一半农户不能正确地回答出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这一根本制度。由于在农村领导干部随意变更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水土保持治理行为的积极性。在农户对小流域治理措施倾向的调查中,农户对修筑梯田和植树种草两种措施表现出极大的偏好,超过一半(53.10%)的农户首选修筑梯田,有29.40%的农户首选植树种草。在实际调查及与农户的交流中,农户对于通过工程措施来改善生产环境方面,更为倾向于通过政府资助与农户集资的形式进行推平整地,这样平整出来的土地比梯田具有更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对农户水土保持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知道农户的兼业经济行为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投入影响很大,较高程度的兼业化,使农户非农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这类农户土地仅是作为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对其增加收入的功能并不看重,也不会注重其长期生产力的保持。农户家庭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户进行水土保持投入。(3)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基于20个决策变量,对高笕沟和石塔河小流域未来5年内的农、林、牧业进行规划。高笕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为发展经济型小流域,通过模型求解,得出通过5年规划后,坡耕地中只有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的40.47%得以保留,7.94%转变为台地,8.77%转变为有林地,20.54%转变为经济果木林,22.27%转变为疏林;小流域荒山荒坡全部得到治理,全部转变为经济果木林;小流域内台地增加了125.3hm~2,有林地增加了138.4hm~2,经济果木林增加了331.7hm~2,疏林增加了351.5hm~2。石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为发展生态型小流域。通过规划得出通过5年规划后,坡耕地中只有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的36.07%得以保留,9.02%转变为台地,20.01%转变为有林地,19.39%转变为经济林,15.51%转变为疏林;小流域内台地增加了124.3hm~2,有林地增加了275.8hm~2,经济果木增加了267.2hm~2。(4)运用Coatanza等提出的赋予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方法对综合治理前后项目区小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综合治理,两个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共增加了2854180.2元。在进行项目区小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分析时,如果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各自调整50%,2个小流域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均小于2%,可见,赋予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大小对总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不大,总的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变化对于生态服务系数是相对稳定不具有弹性的。因此,生态服务价值分析方法是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