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自制牵张装置,设立自身对照,与传统正畸方法的比较,建立科学、可行、可重复的牙周膜牵张成骨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移动牙在两种方法作用下,牙周组织变化的生物学特征,进一步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牙移动和成骨机制,为此方法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将9只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2周,3周,6周,10周四组(每组2只)和正常对照组(一只)。9只犬拔除两侧第二前磨牙,并随机选择8只犬的一侧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常规方法对照侧。动物基牙预备;自制牵张装置;拔牙凿骨减阻;粘结牵张装置;实验组以2次/天的频率、0.125毫米/次的速率加力2周后固定保持。对照组移动牙拔牙后用常规方法施加150g力值,加力2周后,固定保持。测量支抗牙和移动牙的移动距离;定期拍摄X线片并测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动物在相应时间处死取组织标本;常规石蜡包埋;HE、Mollory三色染色;观察;照相。
结果:①实验侧移动牙加力2周平均向远中移动3.66mm,对照侧移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1.15mm,实验侧支抗牙平均向近中移动0.34mm,对照侧支抗牙平均向近中移动0.32mm;②6周时牙齿松动度均小于Ⅰ度,未见移动牙张力侧压力侧骨质缺损;③X线片观察结果表明实验侧移动牙根尖3例有牙根变钝的Ⅰ度吸收,一例侧方根面Ⅰ度吸收;对照侧移动牙1例表现为牙根变钝的Ⅰ度吸收;实验侧和对照侧支抗牙根尖与加力前相比未见吸收;④移动牙实验侧牵引两周平均倾斜16.5°;对照侧平均倾斜7.5°;⑤牙周膜图像灰度值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⑥随加力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较常规方法对照侧显著增宽,牙周膜内成纤维细胞增殖,新生板层状牙槽骨明显增多,与牵张作用力方向一致;对照侧新生骨量少呈均质状;压力侧牙周膜加力初期缩窄,中期变宽,并可见牙周膜内细胞增殖,透明性变较对照侧消失早,远中间隔骨逐渐吸收,3周时(固定保持1周),远中间隔骨己改建完成,牙周膜宽度基本恢复正常;10周组两种方法作用下移动牙牙周组织己无明显差异。
结论:以犬为实验动物建立快速牙齿移动动物实验模型显示牙周膜牵张成骨在快速移动牙齿的实现上具有可行性;牙周膜牵张成骨可显著加快牙齿移动速度,保护支抗,未见显著性牙根吸收、骨质缺损、牙齿松动等副作用。牙周膜牵张成骨可激发移动牙张力侧快速骨生成,压力侧快速骨吸收,移动牙牙周组织快速改建;牙周膜牵张成骨方法与常规矫治方法相比,组织变化相似,成骨方式都是膜内成骨;但局部细胞活动更加活跃;同时不会造成移动牙牙周组织的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