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对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端端吻合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缝合组、PBMCs组和溶媒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于梨状肌下缘0.5 cm处锐性离断左侧坐骨神经,缝合组、PBMCs组和溶媒组随即进行神经外膜吻合,PBMCs组端端吻合处给予细胞悬浮液0.2 m L约1×107个PBMCs,溶媒组给予等量的用于混悬PBMCs的溶媒。术后常规喂养4周,每周观察大鼠左后肢的运动功能的大体恢复情况。4周后足趾分析法评定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或功能的恢复;电子天平精确称量腓肠肌湿重,计算损伤侧恢复率;HE染色观察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并计数;简化后的Masson染色和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结构及超微结构;Western Bolt检测脊髓和端端吻合处远端神经组织中的BDNF、GDNF、CNTF、GAP-4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实验侧后肢出现瘫痪、拖行、无展爪反射;腓肠肌萎缩严重,光镜下可见肌纤维中有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多呈空泡状、核固缩、胞体变形且细胞凋亡阳性表达数增多;远端神经有瘢痕形成,光镜下可观察到神经结构完全丧失即Wallerian变性,电镜下可见神经束髓鞘板层松解、胞体扭曲等病理改变;实验侧脊髓中BDNF、GDNF、CNTF的蛋白表达和Bcl-2/Bax的比值均下调,GAP-43的蛋白表达增多;神经组织中BDNF、CNTF的蛋白表达和Bcl-2/Bax的比值下调,GDNF、GAP-43的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PBMCs组实验侧后肢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行走有力、足趾有自主展开收缩;腓肠肌肌肉湿重增重,可见完整肌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完整近于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表达数减少;神经端端吻合处无结缔组织包绕,光镜下可见神经远端出现有髓神经纤维,电镜下脊髓前角神经束髓鞘板层较紧实、形态近圆形。实验侧脊髓和神经组织中BDNF、GDNF、CNTF、GAP-43的蛋白表达和Bcl-2/Bax的比值均明显上调。结论:PBMCs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为:(1)PBMCs刺激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改善神经微环境,促进轴突生长及髓鞘的形成;(2)PBMCs抑制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减少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