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始于1878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1902年易名为梅溪学堂),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将数学和格致作为书院的常设课程,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正式发端。 1878年到1902年近代学制颁布前的这24年是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是非制度化、各自为政,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制体系来规范它的运行与发展;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科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使得中国的科学教育跳出了专业技术教育的窠臼而正式成为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起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止,中国近代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走过了制度化的发展历程。《癸卯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以及一系列学制修订章程的颁布与施行使中国近代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具体表现在:科学教育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学时的规定、教科书的编撰、教师的培养等方方面面。这一时期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打上了深刻的同本烙印”,也就是深受日本科学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教科书的编译、教学方法的因袭等方面。 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起,“民主”与“科学”开始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两面旗帜。中国近代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受影响:教育者们开始反思以往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在科学教育中的动手与参与上,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在科学教育中的主动精神;并提出了科学教育要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将中国近代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深受美国科学教育的影响,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在当时来说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传入中国,孟禄、推士等美国教育家来华考察科学教育指出中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将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阶段性的高潮。 从1878年到1922年,中国近代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各自为政到制度化,从学日到仿美的发展过程,可谓举步维艰,因为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设备不足、合格教师缺乏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科学教育的先驱们却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推动着中国近代的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前发展,可敬可佩;至于教育家们对于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科学精神的缺乏等所作出的种种反思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值得今人借鉴。今天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不妨时常反身畅游历史,在历史的光影中攫取永恒的智慧,承前启后,推动当代科学教育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