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了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认为:胰岛素抵抗的主要病机是气阴两虚、瘀毒内蕴。据此拟定了益气养阴,活血解毒的复方中药制剂“生芪颗粒”,并通过生芪颗粒干预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实验研究,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生芪颗粒干预胰岛素抵抗大鼠后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甘油三酯、胆固醇、主动脉及血清ET-1、主动脉PKC、心脏AT1,血清AngⅡ等指标水平变化,并分析变化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同时将其作用效果与罗格列酮进行比较,探讨中药对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①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养,其余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从中选取体质量增长80%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制备胰岛素抵抗模型,以随机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枸椽酸钠溶液。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以人鼠单位体质量用药量直接换算后剂量的5、10、20倍灌胃生芪颗粒溶液。罗格列酮组:灌胃100 g/L的马来酸罗格列酮悬浊液。生芪颗粒低剂量组、罗格列酮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1次;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每天灌胃2次;共灌胃3个月。测定实验前、高脂饲养4周后、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及治疗12周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水平;测定治疗前后血清ET-1、AngⅡ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治疗前后主动脉ET-1、PKC,心脏AT1的变化。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①实验前:各组大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差异不明显(P> 0.05)。②高脂饲养4周后:中药各剂量组、罗格列酮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均较实验前明显提高(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正常组相近(P>0.05)。③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各治疗组和模型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空腹胰岛素水平则与正常组相近(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减低(P<0.05)。④治疗12周后:生芪颗粒各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明显下降(P<0.05-0.01);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及中药低剂量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且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⑤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主动脉ET-1、PKC表达均较模型组下降,其中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而且生芪颗粒高剂量组主动脉ET-1表达明显低于罗格列酮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⑥生芪颗粒各组、罗格列酮组、模型组心脏AT1和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⑦生芪颗粒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AngⅡ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AngⅡ与模型组存在显著差异(<0.05)。结论:生芪颗粒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ET-1、AngⅡ等指标,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对抗胰岛素抵抗,改善主动脉ET-1、PKC、心脏AT1的免疫组化表达,作用效果与罗格列酮相当,并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益气养阴、活血解毒的中药制剂生芪颗粒可以通过多种作用途径,改善内皮功能,对抗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直接起到治疗胰岛素抵抗和预防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各种疾病的作用,对胰岛素抵抗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