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癌性内脏痛是由肿瘤引起的定位不准确的深部痛,可呈隐痛、牵拉痛或绞痛。内脏痛发生率较高,虽然临床上有众多治疗手段和方法,但因其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并不完全有效,因此研究内脏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解除癌痛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比较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对癌性内脏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癌性内脏痛选择镇痛药提供依据。方法:72例癌性内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OO组应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M0组应用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08年)原则,在24小时内,应用即释吗啡进行药物剂量滴定,后转换为控释剂。整个研究过程保持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记录应用控释剂后15d控释剂总量、解救药用量及副作用,分析控释药物的成本-效果比,及两组患者VAS变化情况。应用SPSS15.0软件对全部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评价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及硫酸吗啡控释片对癌性内脏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用药前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两组人均控释剂总量OO组人均控释剂总量为(394.59±283.45)mg,MO组人均控释剂总量为(810.29±490.8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平均解救药用量00组平均解救药用量为(23.43±30.23)mg;MO组平均解救药用量为(40.33±34.39)mg。解救药用量00组少于M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副作用OO组便秘发生率为21.9%,眩晕为25.0%,恶心为31.3%,呕吐为21.9%,镇静为15.6%,瘙痒为15.6%;MO组便秘发生率为50.0%,眩晕为23.3%,恶心为60.0%,呕吐为53.3%,镇静为13.3%,瘙痒为46.7%;00组便秘、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小于M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镇静的副作用的发生率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5.有效率OO组有效率为93.75%,MO组有效率为93.33%。两种控释剂均能较好的控制癌性内脏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成本-效果比OO组成本-效果比为3.49±2.45,MO组成本-效果比为2.99±2.01。硫酸吗啡控释片的C/E值较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对癌性内脏痛的有效率都达到90%以上,盐酸羟考酮和硫酸吗啡控释片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在解救药用量及常见副作用方面优于硫酸吗啡控释片,可作为癌性内脏痛治疗的优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