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减轻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级政府部门造成的资金压力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话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PPP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运而生,拓宽了政府部门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合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社会资金、政府、公共项目的利益统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PPP项目的运营模式还不够成熟,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PPP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相应的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需要加强,只有保证PPP项目风险管理优质高效,才能实现项目工程效益最大化。 论文以瓮安至马场坪铁路项目为例,研究地方政府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风险管控问题。通过研究,对基础设施建设理论、PPP项目管理理论、风险管控理论等进行深入解读、合理应用,形成针对性的理论体系,指导PPP项目的实际运营。并对PPP模式在中国基础设施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项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等等进行研究,识别项目风险,并进行评估,有效管控,促进项目顺利开展,保障各方利益。研究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点,如何客观全面的识别地方政府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如何准确评价风险,如何有效进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阐释研究背景,奠定研究基础。然后,对于PPP模式、项目建设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展开研究,形成理论基础。其次,对于瓮安至马场坪PPP项目调查研究,了解项目实际情况,识别项目风险,并进行评价。最后,针对项目风险提出管控策略,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研究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基础设施PPP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发展潜力较大,但在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项目审核机制不健全、筹资困难、管理体系存在漏洞、权责划分不均衡、风险管控能力较弱等问题。瓮安至马场坪铁路项目属于全国第一个县级铁路PPP项目,风险主要体现在法律、市场、合同、金融、制度、政府等方面。PPP项目的风险控制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注重全过程管控,政府、国家相关部门、企业等都要参与其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融资渠道的拓展。贵州省在PPP项目建设方面经验丰富,使用的BOT+EPC+政府补贴以及股份制等融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