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借鉴的成果,报道过其吸附机理、理论和模型,还有多种环境因素诸如有机质、腐殖质、炭黑、煤焦油、油脂以及其他共存有机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借鉴的成果,报道过其吸附机理、理论和模型,还有多种环境因素诸如有机质、腐殖质、炭黑、煤焦油、油脂以及其他共存有机污染物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上吸附作用的影响。土壤/沉积物中的矿物、微生物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相互结合组成矿物-微生物复合物,这种复合体系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微量有机污染物在矿物/微生物膜界面吸附和降解的微观机理"为依托,选取典型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矿物高岭土、蒙脱石、针铁矿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物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菲和三氯苯的吸附特征,比较菲和三氯苯在覆盖有不同量微生物的微生物高岭土复合物上的的吸附差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
(1)微生物Bacillus subtilis为细长的杆状,矿物与微生物复合后矿物表面覆着着一些细菌细胞,而同时也有些细菌细胞上黏附着矿物颗粒,它们相互交叉在一起,矿物从松散态变为了与微生物相互交织附着的聚集态。就同枯草芽孢杆菌的结合能力而言,蒙脱石比针铁矿和高岭土要强。
(2)三种矿物对菲和三氯苯的吸附能力顺序均为蒙脱石>高岭土>针铁矿,由于三氯苯上的氯元子替代了氢原子,使得三氯苯的分子惰性更强,亲水性更差,三种矿物对菲的吸附能力要强于三氯苯,而三氯苯比菲更容易分配到有机体当中。
(3)微生物对菲和三氯苯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矿物,微生物除了吸附作用外,还会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碳源,有一定降解作用。对于枯草芽孢杆菌细胞来说,菲的毒性高于三氯苯,因此三氯苯的微生物利用率比菲要高。
(4)微生物的附着使吸附量明显提高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矿物对菲和三氯苯的吸附特征,原本对菲吸附线性特征不明显的蒙脱石在微生物加入后线性特征明显增强。双模式模型对复合物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度好于线性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复合物对菲的吸附量一部分是由矿物和微生物对菲的吸附和分配构成,还有一部分是由微生物的吸收构成的。
(5)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矿物表面吸附能力从而提高吸附量,有关微生物可能对矿物表面结构影响的微观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层状类钙钛矿结构有机-无机分子组装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电子学性能,以及优良的成膜特性,近年来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采用旋涂法制备了(RNH3)2PbX4(R=CnH2n+1n=1,2,4,
传统的单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下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具体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在传统EIA框架下进行的区
天然鳞片石墨以其热膨胀小,导热性、抗热震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而成为适应钢铁冶炼苛刻环境耐火材料的原料,但石墨在水中的润湿性、分散性差以及在空气中易氧化等缺点限
相对于传统的气体压缩技术,磁制冷具有节能、无污染等特出优点,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日益关注。室温磁制冷机中,由于磁体气隙空间有限,采用致冷材料制作工质盒可以提高样机的制冷效率,但工质盒材料兼作结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目前,能作为工质盒材料的只有稀土金属Gd,但Gd 的强度较低,因此需要强化。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案。利用轻稀土元素(La、
本文分别研究了Cd2+和Cu2+胁迫下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和细胞内多胺(PAs)的生理响应以及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胺氧化酶(DAO)、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的变化。另外进一步研究了在这两种重金属胁迫下分别添加外源游离态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的培养实验,探究外源多胺对中肋骨条藻抵抗重金属胁
生物是高中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教学成为了教师培养学生各个学习阶段和各门课程的根本培养目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高钙镁钙材料在不锈钢精炼VOD炉中的现场试验,以及利用x射线、电镜分析和相图对镁钙材料在钢渣中的反应和侵蚀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得出如下结论:镁钙材料的试用包龄为
进入21世纪,中国的AGC运行水利发电产业的科学技术获得了重大进步,但是现在还缺少世界领先的技术以及足够的经济实力.中国AGC运行水利发电产业现在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因此,加
土壤侵蚀是流域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流域土壤侵蚀在不同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是对流域进行水沙资源调控、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前提。在对国内外现有
锰基钙钛矿氧化物中由于存在着复杂的电子、晶格、自旋等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可以人为的根据需要加以改变,因此,该类化合物为人们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