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社会两大聚居形态,城市与乡村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中,城市与乡村的区别被认为“是社会最现代部分和最传统部分的区别”,这个差别在飞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中被日益放大。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大城市和传统落后的乡村在国家内部并存、对立,并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窘境。在这种没有农村现代化,没有和谐城乡关系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因此,本文尝试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对我国当前的城乡关系进行考察,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当前我国城乡和谐的有效构建,以期促进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简要讲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正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从城乡关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讲起。首先,本章介绍了我国城市、镇和乡村的涵义和设置标准,从概念上对城乡进行区分。从政治、经济、文化、居民关系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城乡关系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城乡关系从混沌合一阶段、分离阶段、对立阶段到一体阶段等四个阶段。简要介绍了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指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描述了我国当前城乡关系从城乡对立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转化的现状。其次,本章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城市与乡村的地位和作用、城乡对立与城乡融合、实现城乡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最后,介绍了一些与城乡关系紧密相关的理论。如增长极理论、依附理论、二元社会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等。 第二章从理论到实际,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指出在城市中存在着对农民工的歧视、失业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和谐因素;在农村中存在着农民活力受到束缚、阶层间矛盾复杂化、人际关系不够和谐、乡风文明远未实现、公众参与仍有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不和谐因素;同时,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城乡差距巨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