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的定量测量: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束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
材料和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将由软件计算获得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束条目数作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同一评定者于不同三次时间及三位不同评定者对同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同一评定者三次之间及不同评定者之间的数据,评估其可重复性。而后由同一评定者测量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探讨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同一评定者不同三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37~0.939之间,三位不同评定者所得数据之间的r值范围在0.062~0.727之间;由此可以得出同一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三位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同一评定者测量的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结论:同一评定者测量正常人纤维束条目数的可重复性高于不同评定者。操作熟练的评定者测量正常人纤维束条目数的可重复性良好。
第二部分: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皮质脊髓束损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
材料和方法:对我院33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Ⅱ(dTⅦ)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观察患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受压、推移及破坏情况,并由软件自动计算而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
结果:33例患者的纤维束示踪图像均可不同程度观察到患侧CST受血肿压迫推移或破坏中断情况,且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起病时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57,P<0.01.)。
结论:纤维束三维示踪图像能从各方向清楚地观察CST结构及形态变化情况;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情况。
第三部分: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3个月后运动功能结果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我院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Ⅱ(dTⅦ)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得到患侧CST三维示踪图像,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对脑出血患者3个月后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分。
结果:25例患者的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3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9,P<0.01)。
结论: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定量分析可以早期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结果进行预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