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观的伦理维度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lov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方式是人类一切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的根基和缘起。而且实践向度本身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及优越性所在,这一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实践优先于我们人类自身的感性、直观,更体现在它优先于我们所进行的理论思维和衍生的逻辑概念。因此,我们说实践是我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对我们整个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类世界的历史运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对实践是人类社会本质性概念的这一揭示正是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所在。如何充实人的本质力量、拓展人的素质、建构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都必须蕴涵于人类社会实实在在的实践过程中。传统哲学家们未能看到这一点,因而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社会本质,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找到构建完善的人类社会的路径。  当前中国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应用方面还是社会关系处理方面都出现了诸多弊端——科技异化带来的非人道后果以及人与人之间道德判断标准的严重混乱。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震惊世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状况迅速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焕然一新,主体意识极大增强。然而面临的问题也是十分严峻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精神生活贫乏空虚,各种犯罪行为数量增加。一些人就此对改革开放的意义产生怀疑,甚至在道德问题上发出了道德崩溃的哀叹。那么,在人类实践活动已经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中国道德现状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的伦理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实践观,以马克思实践观统摄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无论是对保持马克思伦理学学科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还是面对现实社会实践,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社会关系的目标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研究中,笔者认为,梳理好马克思实践观和伦理观的历史超越性是研究其实践哲学伦理维度的重要理论前提。而对于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伦理维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现必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同时,笔者对于马克思实践哲学伦理观目标的实现路径作了初步探索。  
其他文献
在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和接着爆发的秋收起义、黄麻起义中,因为中央没有规定新的革命军队的统一称号,所以各地起义军的名称很不一致,但都未使用红军的称号。最早使用红军称号的是广州起义部队,此次起义失败后,部队撤离广州,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因而红军这一称号没有继续使用。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军在井冈山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部队合编后,称工农革命军
介绍了超声喷涂技术在制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膜电极中的应用。对喷涂数据的分析表明,超声喷涂技术喷涂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浆料利用率高。对膜电极进行形貌分析,显示膜
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问题丛生,深陷“现代性困境”。所谓的“现代性困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工具理性的支配、资本逻辑的充斥以及技术应用的异化。这是应用伦理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