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丘陵区总土地面积15.8万km2,水土流失面积达7.71万km2,占区内总土地面积的48.8%。其中,强度侵蚀区主要分布在盆中丘陵区的遂宁、安岳、乐至、资阳、蓬安、潼南、南充、南部等县及龙泉山区的部分地带。据土壤侵蚀普查统计和遥感图像显示,川北地区的南充市明显的水土流失面积为7.62万h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4.98%。因此,及时通过观测分析该区的水土流失特征,并提出适合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治理水土流失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对地处川北低山深丘中度侵蚀区的升钟水库径流观测场(四川省水土保持省级径流观测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揭示其水土流失规律,以期为川北低山深丘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年份全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5~9月)及侵蚀降雨量不同。第一阶段(2001年~2004年)的全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及侵蚀降雨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的全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及侵蚀降雨量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第一阶段全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及汛期侵蚀降雨量的年较差大于第二阶段。
2.第一阶段浑水径流量和清水径流量的大小顺序为:人工破坏型>封坡禁伐型>荒坡垦种型;第二阶段浑水径流量和清水径流量的大小顺序为:缓坡梯地型>人工育草型>人工造林型。
3.第一阶段处理中,人工破坏型的平均径流模数最大(213436.5m3/km2),封坡禁伐型次之(182693.4m3/km2),荒坡垦种型最小(167284.2m3/km2)。第二阶段处理中,缓坡梯地型的平均径流模数最大(122376.9m3/km2),人工育草型次之(99338.3m3/km2),人工造林型最小(50665.9m3/km2)。
4.第一阶段处理中,人工破坏型的平均径流深最大,为213.436mm,其次是封坡禁伐型,为182.694mm,荒坡垦种型最小,为167.285mm。第二阶段处理中,缓坡梯地型的平均径流深最大,为125.377mm,其次是人工育草型,为101.838mm,人工造林型最小,为50.666mm。
5.第一阶段平均径流系数的大小顺序为:人工破坏型>封坡禁伐型>荒坡垦种型;而第二阶段平均径流系数的大小顺序为:缓坡梯地型>人工育草型>人工造林型。
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深与降雨量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第一阶段处理产生径流时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8.604mm(人工破坏型)、10.490mm(封坡禁伐型)和10.951mm(荒坡垦种型);第二阶段处理产生径流时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16.867mm(人工造林型)、14.462mm(人工育草型)和12.484mm(缓坡梯地型)。
7.第一阶段平均冲刷深、土壤侵蚀量及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荒坡垦种型>人工破坏型>封坡禁伐型。第二阶段冲刷深、土壤侵蚀量及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均均为:缓坡梯地型>人工育草型>人工造林型。
8.人工破坏型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降雨量及降雨历时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封坡禁伐型及荒坡垦种型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降雨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而与降雨历时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著。人工造林型、人工育草型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而与降雨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而缓坡梯地型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而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9.人工破坏型土壤侵蚀量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大小顺序是: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封坡禁伐型和荒坡垦种型土壤侵蚀量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大小顺序是: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人工造林型土壤侵蚀量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大小顺序是: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人工育草型和缓坡梯地型土壤侵蚀量直接作用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大小顺序是: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两个阶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量的间接作用通径系数总和的绝对值大小顺序是: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