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恩贡生是明代国子监学生种类之一,逢朝廷有庆典覃恩诏书或新帝登极恩诏,各省提学官按诏书所给名额,将地方各官学廪膳生员考选后起送到部,经翰林廷试,中者可入国子监肄业授职,称为恩贡生。明代恩贡制度由西周时期开始的贡士之制、升学选士制度及汉魏兴起的覃恩纳贤之策等发展演变而来,始行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加祖宗尊号之庆典而得之。另外,其顺应了嘉、万间“三途并用”之改革,为革除当时岁贡生员因挨次而升而致所贡生员年老不堪用的弊端,改善因国子监学规破坏、依亲回籍频行而致国学空虚的情况。明代共行恩贡十次,其中五次以登极、两次以加祖宗尊号、两次因皇子生,另有崇祯三年(1630年)立储之例。恩贡生员本由各学廪膳生员内,不拘食粮深浅,通行考试以取文行兼优、年力精壮者以充之。但万历后,皆定于年深廪膳数内挨次考选。且另有年龄在三十至六十之间、曾经科举三次及以上的选拔条件。应恩充贡生员经廷试后,中者分送两监肄业,不得除授教职。经国子监升堂积分后得出身,赴吏部铨选。对于明代恩贡生来说,囿于资格,其铨选官职及品级升迁有限。恩贡生多除州、县正官及佐贰之职,最终任官情况虽好于岁贡生,但仍以中低品阶为主,正七品及以下占据主体。由于明代中叶以后形成的“尤重进士”的社会风气,恩贡生要想有更好的仕途前景及更高的社会地位,继续举业,考中进士无疑是诱惑最大、好处最多的一条出路。除此之外,由于后期恩贡选拔标准的反弹,导致恩贡生也出现多年老力疲的情况,加之明末社会政局的动荡黑暗,至崇祯时出现较多恩贡不愿入仕,另觅社会出路的情况。士子由地方官学生员获得恩贡科名,即意味着从下层绅士迈进上层绅士阶层,社会地位与庶民迥然有异。在文学创作、地方志编纂方面,恩贡生亦著述丰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恩贡制度于明代嘉靖年间兴起,后由清代继承、发展,促进了科举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完善古代人才选拔系统,亦达到朝廷笼络士子的目的,为地方治理、教化及文化传承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