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阅读教学领域历来是教学科研的活跃领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我国的文学阅读教学从建国到现在将近60年了,我们将这段时期的阅读教学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传统阅读教学和当今的阅读教学。传统的文学阅读教学是在前苏联文艺理论和西方“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文本为中心,注重教师“传授”技艺的改进,注重探寻作者原意和对文本进行精讲细析。新课程改革时期,人们打破了旧的理论指导,但同时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新的指导理论,没有真正认清楚教师、教材、学生等教学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角色的缺席或角色之间的相互侵权。因此加强新的指导理论与阅读教学之间全方位的研究已成必须。接受美学就是这样的理论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些已经间接地肯定了接受美学作为指导理论的地位。然而目前对以接受美学指导文学阅读教学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而肤浅。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作家创作的文本叫做第一文本,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召唤结构”的物质存在,在没有被读者阅读之前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读者具有各自不同的期待视野,当他响应文本的召唤,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时,就使文本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具有了实际的意义。接受美学理论还深入地研究了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使我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视野认识文本、读者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我们重新认识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教师、学生等教学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接受美学理论告诫着我们,阅读教学活动不应是教材或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教材、教师、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交流,并最终达到三者的“视野融合”。这必将引起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刻变革,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学方式,甚至课堂设计模式。因此,本论文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吸收了阐释学的主要观点,结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收集了一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重新探讨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在文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并尝试着建构一种建立在正确角色分担基础上的阅读教学过程。本论文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材具有开放性,是一名特殊的对话者,期待着师生对它的实现,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对于教材来讲,他们是最重要的读者,也是很特殊的读者:对教师来讲,他们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审议者。教师是文本的批判性读者,与学生交流的平等对话者,负责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将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按时间流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考察。本论文认为,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与文本深入对话,同时应该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并尊重他们的阅读权利,让他们也能与文本充分对话。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陌生化”的运用,并掌握在课堂中留空白的艺术,在尊重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课后是扩展学生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大好时机,教师应该抓住机会激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和多参加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