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市制度作为构成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市场各方的普遍关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公司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本市场频频有内幕交易、虚假信息披露、粉饰报表等丑闻曝出。市场各方特别是投资者希望能够有更严厉、有效的监管制度来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能够对上市公司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将不好的公司隔离在资本市场之外。这一愿望的实现要从进入和退出两个方面进行着手。过去,监管者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资本市场设立进入门槛上面,设法通过对公司上市设置重重关卡,来选取好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公司在最初准备上市时无论是公司业绩还是公司的社会责任感都表现得极其优异,夺人眼球,但是一旦成功上市,便是紧接而来的大变脸,公司业绩如同过山车般起伏跌宕,而社会责任感则变成了束之高阁的文本文件。针对这样的情况,监管者和市场各参与方都认识到,只注重“进水”的水龙头而忽视“出水”水龙头的做法有失偏颇。因此,在借鉴外国发达资本市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监管者将构成资本市场监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退市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试图全力实施完善后的退市制度,使资本市场健康运行,从而达到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效果。本文以近年来资本市场频频曝出的财务舞弊和造假事件为背景,在我国退市新规则出台的时机,参考国内外对退市制度的研究,针对实施不久的退市新规进行探讨。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退市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也很有深度。但是在研读过程中,也发现了如下的问题:(1)我国的退市制度先后经历了探索、建立、成熟和完善等阶段,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修订了有关退市的规则,从最初的《公司法》再到2012年出台的创业板、主板退市新规,这样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学者们对于退市制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但是,这些文章的研究和讨论很少直接对退市风险进行衡量,大多数将财务失败、破产等情形作为退市风险的替代品进行研究。(2)现有退市风险评价较多地采用财务预警模型,而与我国退市制度本身的关联性不大,因此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方面与监管者现行的要求关联性不高。主要表现为:退市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并没有将我国退市规则运用到具体的退市风险评价之中,导致不存在可以直接衡量公司退市风险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为了弥补存在的上述问题,运用深圳、上海新出台的退市规则,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设计出一套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体系,9项退市风险评价指标,以主板市场上112家ST、*ST和暂停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确立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出最终分数和评级结果,然后对得出的结果与资本市场的真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效果,最后对其展开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完善和修改。本文的大体情况如下:第一章,概论。这个部分的内容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研究展望。此部分内容揭示出了文章对退市新规则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同时阐释了根据退市新规则建立退市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体系的研究思路,最后结合文章讨论内容提炼出文章的创新点和尚需改进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此部分对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国外文献主要侧重于对退市现象本身的研究,因此笔者将相关研究划分为从上市公司退市的影响因素、上市公司退市的市场反应、市场反应的原因分析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将国外上市公司退出资本市场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从原因、过程、结果三个阶段对公司退市进行了深度挖掘,试图对退市有更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与国外主要研究退市这一现象本身相对应,国内部分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对退市规则的研究上,因此综述的内容分为退市制度的作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建立、退市规则难以制定和执行的原因以及上市公司退市风险的衡量这几个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将退市现象本身以及对于此现象进行规范的退市制度两者进行结合,加以讨论,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经验的同时吸取教训,使本文的写作过程更加顺畅。第三章,我国退市制度的发展和改进。本文的内容主要为我国退市制度发展历程、我国退市制度运行情况与原因分析以及探讨如何改进我国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通过这样的分类讨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退市制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现状的原因,从多方面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出了应该如何改进我国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为后文新规则的提出和实施埋下了伏笔。第四章,主板退市新规则与公司退市风险。这一章主要是对退市新规则的解读以及讨论新规则对于市场的影响。在对退市新规则内容进行解读时,将此次实施的新规则与以往的退市制度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对这些不同点进行分析,找出本文研究的着手点。在探讨退市新规则对市场的影响时,将市场各方的声音进行分类总结。此部分,本文从政策本身和市场反应两个方面对新规则进行了研究,为后文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标准的制定进行了铺垫。第五章,退市新政对公司退市影响的研究设计。本文选取的样本是沪深主板市场上112家ST、*ST和暂停上市公司,本文的数据处理主要集中在这一章。笔者将退市规则中的各项规定量化为具体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为各项具体指标赋值,然后为各项指标制定出评分标准,根据各公司具体情况在对应项下打分,以此建立评估体系来测试主板退市新规则出台后,A股上市公司所承担的退市压力或者其所面临的退市风险。第六章,研究结论、特色与建议。在整篇文章的最后部分,笔者对退市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体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该系统对现行上市公司进行验证,发现本文的评估体系构建比较科学合理,能够用来衡量主板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同时对于本文的研究特色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所提出的退市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体系相对于以往文献的贡献以及局限性,针对本文待改进之处,笔者提出了完善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本市场现行退市规则进行了研究,并构建出一个退市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体系来测试主板上市公司所面临的退市压力,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本文构建的退市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写作建立在对主板退市新规则进行充分研读的基础之上,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与现行退市规则联系紧密,可操作性强,对主板上市公司判断自身退市风险具有现实意义。(2)本文在评价公司退市风险时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考察,而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了股票市场交易情况等因素,能够对影响上市公司退市风险的因素有更加全面的分析。(3)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所构建的评估体系有效性得到了验证,因此该体系对主板上市公司退市风险的衡量具有参考意义。但是笔者才疏学浅,导致文章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1)退市风险衡量的指标并未涵盖所有对公司退市有影响的因素。笔者在设计退市风险的衡量指标时,选取了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进行考虑,覆盖的范围较广,但是并没有涵盖所有会影响公司退市的因素,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会对此进行改进。(2)本文篇幅有限,因此选取的样本数量不大。本文选取了主板市场上所有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共计112家)进行分析,样本规模偏低,无法规避异常值存在对评估体系影响的可能性,使得文章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