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身份认同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i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多年,国内外学界关于近代中国的身份认同、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热点。那么,“中国”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形成、发展并被赋予了民族国家涵义的,“中国”究竟走过了怎么样的身份认同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历程?  追溯历史,“中国”概念源远流长。早在王朝统一前就有了“中国”一词,当时只是用来泛指“天下”,并不是国名,更谈不上具有民族国家的含义。在秦朝建立之前,“天下观”长期代替“民族国家”观念;同时,由于中原王朝与四围民族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夷夏之辨”观念产生并不断强化,随着族际的冲突、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族观念。随着秦始皇统一统天下,“中国”概念逐渐与“天下观”分离,“大一统”的民族国家观念渐渐萌芽,“中国”概念也逐渐得到了文化、地理和历史三个层面的认同。然而,此时的“中国”概念并不是完全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在之后几千年王朝更迭的历史中,历代的统治者和臣民一直将王朝名称和“中国”概念混同使用,用“中国”指代朝代的名称、统治范围等内容,事实上,这是一种认同模糊的表现。及至晚清,随着外来侵略的加剧,亡国灭种的威胁和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国人开始对“天下”、“国家”、“王朝”等概念进行反思。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和知识精英开始就中国身份认同进行深刻的思考,传统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的民族危机呼唤民族主义意识的崛起,引导国人走上探索中国身份认同之路。从此,中国开始了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历程,并逐步树立起民族国家的观念。辛亥革命最终确立了“以中国简称中华民国”、“五族共和”的观念,标志着近代“中国”完成了身份认同,形成了一个民族国家。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过程,那么,建构主义理论是否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呢?作为一个强调观念的学派,毋庸置疑,建构主义对近代中国的身份认同有非常强的解释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是由共同观念(shared ideas)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第二,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近代中国的身份认同,正是对“中国”概念不断地建构中形成的。本文以晚清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和行动为例,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证明了这一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开始受到“夷夏之辨”的影响,强烈的倡导“排满”,企图废除清朝皇帝,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则举起“大民族主义的旗帜”,企图保全皇帝,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最终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接受了走向“五族共和”的观念,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实现了近代中国身份的认同和民族国家的建构。
其他文献
劳动合同法从出台之日起,就陷入无数人的激烈讨论当中,劳动合同法到底是“工人的权利保障书”,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有的专家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劳动者保护
英语课程是初中教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英语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涉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要重视初中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因材施教的
2015年我们有了微信读者群,在群中读者提出了很多很常规很基本的问题,以小众见大众,这些基本问题确实是大家反复在问的,所以我们决定汇总这些问题,给大家做一次总结性编读问
现如今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于出行条件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火车等陆地交通工具和轮船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的新闻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新闻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新闻采编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直
以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为依托,我国的电网也呈现出飞速的发展趋势,作为对电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电网基建项目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能源战略的制定.本文在电力改革
公司上市审核的国家权力是一个整体,中国证监会将它分化到具有保荐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与发审委(由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市场人士组成)。基于这样的观察,论文的核心论点是:
聚众斗殴行为是指聚集多人攻击对方身体或者相互攻击对方身体的行为。该行为具有行为主体的多众性、行为的暴力性和行为的结果复合性等特征。聚众斗殴行为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
在法律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条约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本文将国际条约在国内的执行分为国际条约在国内的实施和适用两个层次。一国通过并入或者转化的方式将国际条约
小学德育工作贯穿于小学教育工作的始末,渗透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顾名思义,小学德育工作就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工作。作为小学班主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