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乒乓球运动传入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深受人民喜爱。它对于场地器材要求较低,运动量易于掌控等优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着大批群众投入到此项运动中。中国的乒乓球竞技水平一直位于世界前列,且涌现了大批优秀运动员。但在关注竞技成绩的同时,传统的业余体校到省市专业队再到国家队的“三级培养体系”也逐渐显现出弊端:只注重竞技水平的提高,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基于这种现象,国家提出了“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运动员在学校进行培养,更好地解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河南作为乒乓球人才的摇篮,为中国的乒乓球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大批河南籍乒乓球运动员为祖国增光添彩。但目前,后备人才数量少,质量低等问题一直困扰我省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寻找一条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途径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教体结合”模式下河南省乒乓球优秀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了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到各个培训点进行实地考察,对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同时研究了国外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先进方法,也综合了国内“教体结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把“教体结合”模式应用在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对其实施方法提出了初步的方案和建议。在分析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国内外培养方法转变情况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主管部门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2)当前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时间与文化课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高效。(3)现有模式下的培养效果不够满意,培养出的运动员和学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4)作为后备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省内乒乓球比赛,其赛事设置存在一定缺陷,不能与教学过程融合互促。(5)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师和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存在不均衡的现象。(6)各级培养单位普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的问题。(7)体工队、业余体校与普通中小学、普通高校对于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训练动机、升学就业、训练经费等方面存在共性;在训练时间与文化课时间、赛事安排、人才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性。(8)借鉴国外学校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方法,并吸取普通中小学关于“教体结合”模式培养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在河南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引入“教体结合”模式是具备可行性的。基于上述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解决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了“教体结合”模式的优势,为我省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在转变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建议如下:(1)在推行“教体结合”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相关部门领导及各单位教练员、教师及时转变传统观念,不能将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完全交给体工队或业余体校,应将普通学校也作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场所。(2)在培养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时,加强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合作联系,制定适合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标准,从招生开始严把质量关,选拔出符合标准的学生,学校教练员等也应切实保证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时间。(3)在升学就业方面,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公开就业信息,帮助运动员开拓就业渠道,教练员正确引导运动员的思想、帮助运动员树立良好的观念,运动员自身则需要主动提升素质,积极寻求出路。(4)在河南省乒乓球赛事设置上,教育与体育相关部门应予重视,充分认识到组织举办比赛对运动员培养的重要性,注重普通高校及中小学乒乓球比赛的组织,在提高次数的同时,兼顾文化课时间,将比赛尽量放在周末或假期。(5)鼓励教练员参加全国或省内教练员培训,增强教练员专业素质,提高执教能力。(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尽量保证乒乓球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经费,并鼓励各单位重视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7)根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提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人才质量提升的目的。(8)依据国外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经验及“教体结合”模式下国内乒乓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聘请优秀教练员进学校执教,科学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找寻文化学习和竞赛训练之间的平衡点提高成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