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上帝的影子——圣经恶魔原型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a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中的撒旦作为至善至真上帝的对立面而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恶魔原型,这个形象反映了先民们对于人性中与自然界里异己力量的认识。宗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从这个形象入手可以看出希伯来人是如何看待恶的起源、善恶对立、以及用何种态度来面对个体生命及周围世界的不幸。希伯来和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通过对撒旦形象的研究,我们便把握了西方人士对上述问题的普遍看法。 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来剖析撒旦,可以看到这个原型在文学范畴里是通过文学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坏人来表现的。荣格将文学作品划分为两个类型:心理型和幻觉型。相应地,各种不同的邪恶角色也可以被大致地分为心理型恶人和幻觉型恶人。本文通过一些典型人物来加以阐释和分析。最后,我们从宗教伦理和文学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恶魔原型作一个综合评价。
其他文献
《黑暗之心》中反映的真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这部小说揭露了殖民主义的实质,殖民主义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暴行和欺骗,并对殖民活动中的贸易是否公正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另外,这部小说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梭罗的代表作,也是作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内涵丰富,意境悠远,风格清新脱俗,语言隽永活泼,长期以来为国内外的语言学家、文体学家及文学
本文认为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把语篇连接词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根据韩礼德的衔接理论,连接词表达着语篇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读者能有效地把握
中文提要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产生以后,尤其是伴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发展,空间关系词汇的研究日益升温,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俄语中对空间关系词汇的研究较零散,缺
被称为黑人妇女“辩护士”的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黑人女作家。她因创作上的多才多艺而著称,她既精通诗歌,小说,散文的创作,又擅长讲述故事和进行文学批评
长期以来,教师话语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话语本身,例如教师话语的语音语调、课堂问题提问模式等,鲜有学者关注教师话语在课堂中的人际意义。本文欲基于马
本文力图以发掘瓦西里耶夫汉字教材对现今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意义为宗旨,对瓦西里耶夫的这部教材及其所采用的笔画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了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
早期对比语言学研究几乎都是语音系统的对比和结构的对比,词汇语义等不受重视。现代的语言对比研究不再局限于纯语言学的研究,而越来越多地联系到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迪亚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位来自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把精力放在后殖民写作上,而且对于知识分子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