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岩体两体损伤破坏及变形规律的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zi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型土木工程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工程体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土木及岩土工程稳定性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砂岩、混凝土现浇在砂岩上的一体两介质和混凝土放置砂岩上的两体两介质四种模型在单轴压缩和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损伤破坏及声发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文中对四种模型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在压缩实验的同时,使用了声发射仪器实时记录试件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发现一体两介质模型是连续性介质,两介质协同横向变形,最终一起破坏,试件表面出现从混凝土至岩石贯通连续的宏观裂纹,加载初期有少量声发射,在荷载加至峰值载荷20%左右开始大量出现声发射活动,继续加载,裂纹扩展缓慢,声发射率较低,在外力达到峰值载荷70%左右,声发射活动显著;两体两介质模型是不均匀非连续介质,裂纹的扩展被两介质的界面所阻断,在光滑界面的情况下两种介质的环向应变各自发展、差距非常大,加载初期有少量声发射产生,继续加载,裂纹稳定扩展,声发射率较低,在载荷达到峰值荷载的75%左右,声发射活动显著增加。由于声发射是裂纹开展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声发射信号能作为衡量损伤发展的度量,本文首次提出使用“归一化”的声发射count累积数作为损伤变量D,并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混凝土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其合理性。文中进一步使用“归一化”的声发射count累积数作为损伤变量D来分析混凝土、砂岩、一体两介质模型和两体两介质模型,得出其损伤演化曲线与方程;发现前三者为连续体,其损伤演化分为三个阶段,而后者为不连续体,损伤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并代入损伤一维弹性本构得出四种模型的本构方程,所得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应力-应变曲线吻合性较好,即验证了用“归一”化的声发射count累积数作为损伤变量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起了声发射参数与损伤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四种模型进行了单轴循环压缩实验,并使用声发射仪器采集实验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发现四种试件的每次加载曲线与卸载曲线都不重合,形成一个塑性滞回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塑性滞回环愈来愈靠近。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一体两介质模型和两体两介质的弹性模量都逐渐减小、泊松比都逐渐增大、残余变形都逐渐增大,而一体两介质模型的弹模减少量、泊松比增量、残余变形增量、损伤变量增量都比两体两介质模型的小。一体两介质模型的声发射从第二次循环之后就大量减少,第六次循环后几乎不产生声发射,直到最后一次循环又产生少量声发射,而两体两介质模型的声发射虽然也从第二次循环之后就大量减少,但之后每一次循环都在接近上限应力附近产生少量声发射,说明两体两介质模型的损伤累积的更快。可见,一体两介质模型和两体两介质模型在破坏过程、声发射特性和本构关系上都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针对阜新电厂卸煤沟基坑工程,运用理论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对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理论方法首先是运用弹性杆系有限元法对Ⅲ、Ⅱ断面桩侧水平位移进行了计算
在一些经济高度发达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地下水日益增加的开采,尤其是在松散冲积层、湖泊或浅海沉积地带,其后果之一是导致地表下降或沉陷,即地面沉降。由于地下水开采而导致较
交通是社会经济的命脉,桥梁是交通畅通的咽喉,交通的不畅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保障桥梁的功能性,尤其是安全性至关重要。我国桥梁目前现状是桥梁数量极大,一方面,许多既有桥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核能也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采用。核能源的利用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核废料的产生,目前处理核废料的唯一办法便是专门建设深埋处置库将其存放。本文以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热水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热水用量的大幅度增长,热水供应逐渐向集中供应方式发展,以便保证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开始对室内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传统结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需要。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的出现,给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室内空间,但同时由于其传力路径及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不断的出现,并向着高强轻质的方向发展,结构的刚度和阻尼在不断的下降。作为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主要荷载的风,对结构的影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