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gy,OK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通过对角膜产生压迫作用重塑角膜,暂时改变角膜曲率从而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裸眼视力。本研究分析对比了近视儿童佩戴框架眼镜者和OK镜者的角膜内皮、眼轴和脉络膜的相关变化。以助于我们对角膜塑形镜的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儿角膜内皮细胞、眼轴长度和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的影响。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2例(176只眼)近视儿童的临床资料。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患儿50例(96只眼),女性患儿42例(80只眼),年龄6~18岁。根据眼部情况和个人意愿分为2组:A组患儿佩戴角膜塑形镜,共60例(114眼),平均年龄(11.65±1.54)岁;B组患儿佩戴框架眼镜,共32例(62眼),平均年龄(12.28±1.73)岁。A组患儿要求每晚佩戴镜片时间不小于8小时,B组患儿要求全天佩戴镜片,随访6个月,随访检查均在上午10:00至中午12:00之间进行测量,以限制各种混杂影响因素。检查项目包括:视力检查(A组检测裸眼视力,B组检测矫正视力)、检影验光检查屈光度、裂隙灯检查眼前节及镜片磨损程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检查眼轴长度、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SS-OCTA)检查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等。结果1.两组之间比较,患儿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t=-1.582,P=0.116;戴镜后6个月t=-1.618,P=0.108),两组内患儿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t=-0.183,P=0.855;B组t=0.167,P=0.868)。2.戴镜前两组的眼轴长度无明显差异(t=0.215,P=0.830),A组戴镜前、戴镜后3月、6月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521,P-0.220);B组戴镜前、戴镜后3月和6月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09,P<0.001);B组内两两比较后得出,戴镜前眼轴长度小于戴镜后3月和戴镜后6月,戴镜后3月小于戴镜后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月和6月两组之间眼轴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3月t=-2.296,P=0.023;戴镜后 6 月 t=-5.205,P<0.001)。3.两组患儿戴镜前黄斑区脉络膜各部分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颞侧区域(TI,TO)最厚,鼻侧区域(NI,NO)最薄。A组脉络膜各部分厚度在研究期间明显增厚。A组与B组组间脉络膜厚度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组脉络膜9个区域增厚量明显大于B组。分别对两组进行组内比较,B组在不同测量时间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脉络膜厚度变化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后得出:T1 大于 T2、T3,在 SI、NI、Ⅱ、TI、SO、NO、IO、TO 区,T2 大于 T3,即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的3个测量时间点,脉络膜9个区域的厚度均较前明显增厚。两组患儿眼轴长度的变化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显著相关(A组,r=-0.348,P=0.026;B 组,r=-0.395,P=0.017)。4.两组患儿戴镜前黄斑区脉络膜各部分CVI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中央凹区(F)最大,颞侧区域(TI,TO)次之,鼻侧区域(NI,NO)最小。B组组内CVI差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组内CVI差值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后得出,T1大于T2、T3,T2与T3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组间比较,在SI、NO区域T1、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I、Ⅱ、TI、SO、IO、TO、F区域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K镜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2.OK镜与框架眼镜相比,可以明显抑制眼轴的增长。3.OK镜与框架眼镜相比,可以增加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量,可能对延缓近视发展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