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格局、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农业产业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态环境等问题突出。传统农业正在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逐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既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又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以城乡关系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位理论为基础,从生产布局、产业集聚、农业发展等多角度,深入探究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时空演变、动力机制和提升路径。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等角度探究其影响因素,剖析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依据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典型问题、定量测度结果以及定量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农业发展水平提升路径。论文的整体行文思路按照地理学研究范式“格局-过程-机理”开展论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理论基本框架。主要从粮食主产区农业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等视角论述其形成和发展。探索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方法论,主要包括研究体系、阶段发展论、多样性统一理论、动态选择模型和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结合理论和现实,从自然本底识别、城镇化建设、农业转型、产业融合等方面总结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路径。2.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制约条件分析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的优势与劣势。从形成期、扩张期、整合期、转型期、稳定期总结研究区的农业发展历程以及农业发展特点和模式。立足于发展观,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分析未来研究区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3.分析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时空格局。通过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Lorenz曲线等方法,刻画研究区农业空间格局、空间结构、专业化水平和重心迁移路径,中部地带的梨树-公主岭-农安-德惠-九台是主要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生产重心也位于此。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的农业生产空间类型研究前期以种植业类为主,后期以牧农类为主,体现了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变化。研究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专业化程度高,粮食作物、猪肉和牛肉具备稳定的综合比较优势,非农产业正在逐渐发展。构建了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投入、综合产出能力、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五个内容。各县域的农业发展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高值区县域主要分布在长吉都市圈北部,低值区县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角,空间集聚特征有进一步加强的态势。4.剖析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动力机制。首先定性分析了影响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机理,然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主要因素和作用大小,并筛选出主导因素,进而剖析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动力机制。主导因素有城镇化率、人均GDP、财政务农支出占比、区位条件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动力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人口数量等方面进行调控;对于人均GDP代表的地方经济水平,可从消费、投资、财政收入、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方面提升,从而稳定农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在财政务农支出为主导下,政府可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支出、改善农业经济环境、提升农业产出能力等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在区位条件主导下,可通过发展居民消费、农产品运输、产业联动等模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在人口老龄化方面,可通过完善养老条件、依托特色产业留住劳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降低农村人口老龄化率。5.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水平提升路径。首先分析了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路径和阶段路径。然后针对不同的农业发展水平类型区提出建议。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将提升路径具体总结为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视角,并相应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各类波动方程散射问题在实际科学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多年来一直受到工程师和数学家的关注。本文研究了二维和三维多孔弹性波外诺伊曼边值问题以及半空间声波散射问题,它们都是无界区域问题。与区域离散方法相比,边界积分方程方法具有只需要离散边界和自动满足无穷远处辐射条件等优点,适合用来处理此类波散射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二维和三维多孔弹性波外诺伊曼边值问题数值算法的研究;第二
当前,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世界已进入“旅游时代”。现代旅游业作为幸福导向、健康导向、文明导向的综合性产业,日益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跨领域、网络化、一体化的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增强区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之间的跨界协作和协同一体化,离不开旅游产业系统内的要素协调以及与其它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跨界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联动合作、业态融合,可缩小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和空间错位,优化区域旅游发展空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入融入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嵌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主流价值观的锻塑、青少年的成长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打造等,无一不在,而我国互联网企业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开拓者与使用者,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系统布局新型
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参与者。水文过程影响着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湿地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引起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和植被演替的关键因素,也是目前国际上湿地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缺乏长期连续的野外定位观测,因此对这一科学问题的认知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湿地疏水垦殖等人类活动最为强烈
早春类短命植物是林下草本层片的重要组成,也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单元。早春类短命植物有性繁殖过程,包括花器官漫长的地下发育过程和越冬后的开花过程。猪牙花(Erythronium japonicum)地上生长周期非常短,在春季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开花、传粉、受精,产生种子,待地上植株体全部枯萎,花器官在地下的球茎、鳞茎或根状茎内开始发育,至秋季花的形态全部建成,越冬后,翌年早春迅速开花。
利用微波辐射测量技术进行卫星遥感观测是监测冰冻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连续长时间序列的星载被动微波观测不仅可以提供环境现状参考信息,也可用于研究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发展趋势。然而,利用星载被动微波监测积雪信息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传感器观测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导致的混合像元问题,通常指像元内因土地覆被类型不同引起的空间异质性问题;挑战之二在于森林覆盖的影响,即森林覆盖显著衰减下垫面积雪的上行微波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除造成关节滑膜增生、软骨和骨破坏外,可累及心脏、肺等全身各个重要脏器。RA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滑膜增生、骨和软骨损伤。增生的滑膜组织中有2/3的细胞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它是RA的关键效应细胞,不仅能产生免疫应答、刺激炎症
白菜是两性花异花授粉作物,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其理想的杂交制种途径。1992年,本团队发现了一份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大白菜核不育材料,测交筛选到了具有100%不育株率的雄性不育系,并提出了“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实现了奶白菜、紫菜薹、乌塌菜和白菜薹等多种白菜类蔬菜的定向转育。本研究前期开发了多个与核不育基因Ms连锁的分子标记,将Ms基因定位在A07染色体上。通过对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神经外科的常见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15%,约1/3垂体腺瘤患者表现为恶性生物学行为,例如,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及内分泌症状,侵袭性垂体腺瘤还能浸润周围硬脑膜、海绵窦、脑组织及骨组织,海绵窦及颈内动脉的侵袭是垂体腺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海绵窦等重要组织的肿瘤侵袭给手术切除肿瘤带来巨大挑战,增加了脑脊液漏及颈内动脉损伤风险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它主要分为癌症和肉瘤两种类型。与正常细胞相比,恶性肿瘤细胞内基因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改变,并且其发生和发展通常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此外,恶性肿瘤还具有多基因协同性、疾病异质性和个体特异性等特点。大部分恶性肿瘤本质上属于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多基因协同调控的结果。因此,从基因分子水平角度研究恶性肿瘤基因调控模式、生物过程、信号通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