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是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多。2008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2009年卫生部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在全国58家三级甲等医院率先推广和开展了“脑卒中早期筛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干预技术,这对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病因之一,约占所有致病原因的20%。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作为手术治疗方案,一直与CAS(Carotid artery stenting)一起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干预手段。然而在CAS和CEA的选择上所存在的争议仍未消失,尤其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最新研究显示年龄可能是选择CAS还是CEA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此外对于CEA术中选择直接缝合血管还是补片成形术修复颈动脉壁,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尽管有文献报道可根据颈动脉管径作为选择性地应用补片成形术的主要指征,但目前尚未有Ⅰ级证据支持以上结论。材料与方法:我院于2008年首次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作为2009年首批参加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的单位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开展。所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均同时接受CEA组与CAS组医生会诊后纳入相应的治疗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2008年以来我院所行的38例应用直接缝合术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ICA>5mm和ICA<5mm的患者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按年龄70岁为分界与同时期我院所行的36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对比,文献复习得出结论。结果:本院自2008年至2012年共行CEA术38例,所有手术均采用直接缝合法关闭颈动脉壁。其中20例为双侧狭窄。而CAS术共计36例,其中21例为双侧狭窄。CEA组的住院天数为15.39±4.73天,住院费用为23686.21±7267.03元:CAS组的住院天数为10.91±4.48天,住院费用为60855.34±13512.30元。在所有接受使用直接缝合法完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中,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7.9%,其中颈动脉斑块处管径≥5mm组为9.1%,颈动脉斑块处管径<5mm组则为6.3%,两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75)。两组在随访时间内均无远期再狭窄的发生。在所有年龄>70岁的患者中,CEA组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CAS组则为10.53%,两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42);而CEA组的远期再狭窄率为0%,CAS组则为5.26%,两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7)。在所有年龄<70岁的患者中,CEA组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1.5%,CAS组则为23.53%,两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1);而CEA组的远期再狭窄率为0%,CAS组则为0%,两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虽然CAS组与CEA组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远期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年龄70岁分层后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但CEA的治疗费用约为CAS的1/3。因此大规模开展CEA现阶段更优于CAS,尤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而言。这也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而在CEA手术操作方面,直接缝合术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关闭颈动脉壁的方式之一,其应用指征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处管径大小无直接关系。对ICA管径普遍较欧美人小的中国人来说,CEA术中直接缝合颈动脉壁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应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