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结算最终性是现代支付系统中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支付结算顺利进行和支付结果不会被任意解退的重要法律制度,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并实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第101条首次在法律层面正式引入结算最终性概念,但距离建立系统的结算最终性法律制度相去甚远,故有必要分析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结算最终性制度的相关不足,并予以针对性完善。第一章的主要工作是系统分析中国各支付系统的运作模式与结算方式,并梳理各支付系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算最终性是现代支付系统中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支付结算顺利进行和支付结果不会被任意解退的重要法律制度,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并实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第101条首次在法律层面正式引入结算最终性概念,但距离建立系统的结算最终性法律制度相去甚远,故有必要分析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结算最终性制度的相关不足,并予以针对性完善。第一章的主要工作是系统分析中国各支付系统的运作模式与结算方式,并梳理各支付系统内结算最终性制度的实施情况。我国各支付系统采用不同的结算模式与各类支付参与者相连,但从各支付系统的规章制度以及理论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结算最终性制度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为:理论层面对结算最终性法律效力的理解存在偏差,亦未明确其法理基础;实践层面缺乏系统性适用规则,亦未建立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同时,我国结算最终性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在跨境支付领域的适用与保障有待提高。第二章明确了结算最终性的法律效力与法理基础。结算最终性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确保支付结算稳定运作的法律制度。其对内效力体现为在支付系统内的支付指令具备法律强制执行力,即便是破产程序亦不得中止已进入系统的指令,结算结果亦不可被撤销或解退。结算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支付各方实体权利义务的终结。以撤销权为代表的各类民事请求权,只要不会导致支付结算的中止、无效、撤销或解退,即可顺利得到实现,反之则会受到阻却,即结算最终性的对外效力,亦即结算最终性豁免部分民事请求权的间接属性。第三章构建了结算最终性的系统性适用规则。就国际经验论,适用于结算最终性的支付系统应当至少包含三个直接参与者,但笔者主张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支付体系亦应当纳入结算最终性适用范围。直接适用于结算最终性的主体应当为系统内的直接与间接参与者,普通用户则因结算最终性的对外效力受到间接影响。而在不同的结算类型中,结算最终性的法律效力完满性存在差异,需对二者在效力强弱上进行差异化区分。同时,结算最终性的时点应当采纳接收人终结规则与轧差有效性规则,并适当给予第三方支付系统一定的自治空间。此外,以证券撤销交易为代表的制度构成结算最终性的例外,应当构建细致的撤销标准,并建立有效的程序机制与责任分配机制。第四章分析了结算最终性在相关法律制度中的完善路径,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首先,需要通过出台单行条例的方式提升结算最终性的法律位阶,并在相关法律中更改法条表述,确立结算最终性的法律地位。其次,对现有民法请求权体系在结算最终性语境下予以解释,为结算最终性提供民法理论基础。同时,应限制适用破产法中的选择权与撤销权,通过修改相应条文表述使最终结算得到豁免,并明确破产程序的开始时间选择最迟不得晚于破产强制终止交易、破产撤销权的产生时间。最后,应准确划定结算最终性与破产安全港的适用边界,发挥结算最终性的制度优势。第五章的主要工作是提出在我国跨境支付系统中落实结算最终性的主要措施。他国跨境支付系统逐渐成为操弄国际政治的工具,中国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最终性存在域外适用效力有限、保障性不足等短板。故有必要通过签订国际协议或明确国际私法的适用等方式,强化结算最终性的跨境适用,并在跨境支付系统内逐步放开同业拆借、日间透支等法律限制。此外,应当在数字货币支付系统中确立结算最终性的法律地位,尤其要谨慎选择分布式记账技术中最终结算的时点,并在确保结算最终性前提下逐步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可行路径。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大量个性化、即时化、碎片化的信息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意向和决策习惯。人们在消费前,大多习惯于在网络上浏览和搜寻大量的口碑信息作为自己购买决策前的参考依据。随着微信、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的全民化使用,人们的旅游体验、消费决策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旅游者旅游后习惯于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并在与信息接收者“晒”与“赞”的互动中,进一步提升自身旅游体验的愉悦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及相关司法解释,只有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行业组织在行使被授权行为时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现行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与行政主体理论“短线对接”,导致行业组织在行政诉讼中不具有完整的被告地位。这导致实践中出现大量行业组织的管理行为不可诉的情形,不利于行政诉讼立法目的的实现。本文从司法实践入手,梳理总结出司法判例反映出的行业组织作行政诉讼被告存在的现实问题,对行业组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加,数据的开发利用、流通交易等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当前有关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制度安排却较为滞后。数据权利研究可以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基础制度提供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本文所研究的权利结构有是构成权利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权利结构理论可以为数据权利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明确数据权利的内容与效力,为数据权利立法提供参考。本文第一章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司法审查能够较为完整地以外部视角体现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的核心内容,但司法审查又不仅限于对审批行为的审查。按照行政诉讼程序进展和司法实践主要争议,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司法审查可分为诉讼受理条件审查阶段和被诉环评审批行为合法性审查阶段。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后,法院才会启动对环评审批行为的司法审查。审批行为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分为程序合法性审查和实体合法性审查。行政机关主导的环评审批阶段的法定行政程序
雇员是雇主商业秘密的直接利用者,同时也是泄密的重灾区。尽管保密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雇员的行为,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合同的保护有时仍会缺席或者失灵。于是,在缺乏合同约定和法律具体规定的情况下,雇员是否应对其雇主的商业秘密承担保密义务的问题,便成为争议的焦点。此种义务被称之为默示保密义务。2019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条款中的“违反约定”被修改为“违反保密义务”,2020年出台的相关
伴随着“协商式司法”的兴起,控辩协作的诉讼模式逐渐受到青睐,控辩关系的新样态自然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立足于美国辩诉交易、法国的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等制度经验,我国建立起具有本土化特质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根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念,传统的控辩关系由对抗逐渐走向协作,在控辩平等的基础上,强调建立有效、必要的对话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地维护程序正义,保障被告人的权益。第一章主要介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控辩关
探寻实定刑法之外的价值标准,并基于此标准指导立法者划定刑事可罚性的界限,是批判立法之法益理论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刑法学“以德日为师”的知识转型中,既存在以本土理念裁剪舶来概念的思维惯性,也存在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思维惰性。批判立法之法益理论本土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这两种倾向。因此,对学说史关键节点的回溯,对法益概念的词汇学拆解,对论证思路的具体分析,是正确理解并扬弃批判立法之法益理论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
行政处罚在司法实务中对犯罪构成具有重要影响,但理论研究仅限于涉行政处罚的规范形式、与刑法基本原则的关系、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区分等层次。行政处罚对犯罪构成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人身危险性,有必要深入到人身危险性与犯罪构成的关系这一本质层面探究,寻求修正刑事规范适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本文中,行政处罚仅指行为人因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同质违法行为成立犯罪的部分。影响方式主要包括:将行政处罚直接作为犯罪构成要件、间
社区综合体是以家庭成员,如老年人、成年人以及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是集服务、教育、医养、体育、文化等多元化综合服务的实体。儿童则是家庭的未来,儿童在成长中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客观的物质环境对于儿童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友好的客观环境对儿童成长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场景理论是以后工业时代为背景,以人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意类、文化休闲类等娱乐设施为载体,推动城市更新与发展的理论。近年来,成
当下,金融科技高速发展,日益频繁的技术、系统故障与人为差错造成的“错单”已成为引发证券期货市场交易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光大证券乌龙指案后,错单交易虽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系统的错单交易处置法律制度。基于世界范围内错单交易的频发性以及破坏性,同时长久地将错单交易置于异常交易范围内加以规制存在不足之处,以立法的形式明确错单交易的定义,建立能够精准区分和识别错单交易的标准,健全错单交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