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印江县革底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底滑坡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受暴雨作用影响,于2014年7月17日凌晨4时30分,发生大规模整体滑移形成小型堰塞湖。滑坡发育于由泥灰岩夹页岩组成的顺层缓倾结构边坡中,滑坡发生前,自然斜坡坡度较缓约15°。岩体中发育有层间软弱夹层,滑坡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残留特征。因此,这种坡度缓的缓倾结构滑坡运动特征研究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查明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革底滑坡地质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二维和三维离散元方法相结合研究了滑坡的运动特征,综合分析了革底滑坡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革底滑坡发育于夹有泥质软弱夹层的顺层缓倾边坡中,坡体的地层岩性主要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泥灰岩,岩层产状为N4°E/NW∠16°,在泥灰岩中夹有两条泥质软弱夹层。滑坡前缘呈趾状,高程范围850~890m,后缘近弧形,高程为1020~1040m,最大高差约190m。滑坡堆积体宽度约500m,纵向长度约750m。滑坡坡度为10°~48°,下缓上陡,中部出露假基岩,前缘形成堆积高台,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主滑方向为282°,滑坡体积约为200万m3,滑动距离数百米。(2)滑坡的变形破坏迹象主要表现为后缘拉裂及滑体的整体顺层滑移。滑坡后缘分布多条拉裂缝,上游侧滑坡边界后缘经过革底6组房屋聚集区,前缘经过村民耕地;下游侧边界后缘出露的泥灰岩陡壁可见明显擦痕,中部边界树木茂密,原本向斜坡底部滑移的岩体,在这里表现为岩层上翘,裂隙沿结构面发育,边界在坡脚附近出现在村民耕地中。根据现场测绘和高密度电法物理探测方法分析结果,革底滑坡的滑面深度为1m~40m,最深处位于坡体顶部,在物探剖面中有大量的空洞形成,表明堆积体中部分布有大量的裂缝。(3)采用离散元方法,研究革底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和滑坡的运动特征。初期,斜坡顶部出现拉裂破坏,坡脚出现位移;接着中部和后缘浅表层的坡体出现分解滑移现象,后缘的裂缝发育较深,并开始出现拉陷槽,而前缘坡体的裂缝也贯通至滑面,导致前缘的坡体也开始发生解体滑移的现象,同时后缘的拉陷槽高差达到15m;最终,坡体整体分解滑移。(4)革底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滑移-拉裂式整体滑坡,由于滑体运动速度不同在局部形成滑移-弯曲现象。将变形破坏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泥质软弱夹层的力学强度降低,导致坡体稳定性降低,坡脚位置的岩体滑出;第二阶段,斜坡中部和上部的泥灰岩中优势发育的结构面L1形成裂缝,并沿着结构面向坡表发育;第三阶段,在斜坡上部坡表发生下陷现象,形成后缘边界,岩体发生向后的倾倒变形现象;第四阶段,坡体完全解体滑移,在前缘堆积并堵塞了河流,形成了堰塞湖。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大电网无功补偿中无功和电压的关系,讨论了大电网的电压调整问题,给出了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数学模型。在着重分析工程中使用较多的传统九区图控制策略缺点的基础
该文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地震解释和岩性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北部沙一段地层有利的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通过建立连井剖面和骨干剖面,进行三维地震解释,应用J
光学透镜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教育及科研等领域。光学透镜的品质对于其所在光学系统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众多应用领域都对光学透镜的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该论文首次应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对偏心声源所产生的声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了交错网格的有限差分格式,比普通的差分网格计算速度快、计算效率高.首先研究了交错网格的生成
该文对文明寨油田剩余分布及挖潜措施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由于文明寨油田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剩余油分布多样,提高水驱控制储量与水驱动用储量难度极大.作者在整装油田剩
作者主要完成了下面的一些工作:1.对单元类型进行了研究;2.在GIS支持下,生成了每种类型的地质单元;3.研究了单元中地质信息的提取方法;4.对于地层单元,可以提取出用户指定的
目前,深空探测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中国已经制定了“嫦娥工程”,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在人类探月活动中,月球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代替人类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同识字、阅读、写作、语文综合能力
该论文在充分分析超深孔孔底的特殊条件和随钻检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际要求,选择了合理的检测技术方法,并针对几个具体的参数(温度、压力、顶角、工具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