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利率市场化自1996年开始实施起至今已有近二十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明确表示今年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是大概率事件。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对于银行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国外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后息差缩窄是大概率事件,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业严重依赖息差收入。利率市场化势必要压缩银行业盈利空间,甚至会影响到其生存状况。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业如何进行战略转型是横亘在银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基于此,本文从“制度背景——战略转型——绩效”这一分析框架入手,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及其绩效。文章一共分为十个章节。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思路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问题进行探究。各章节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交代了文章写作的背景、写作的意义和文章的框架。第二章探讨了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评述。第四章是全文的理论框架部分,提出了本文的基本逻辑框架“制度背景—战略转型——绩效”,并提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三个方面:业务结构调整,客户结构调整和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第五、六章探讨了逻辑框架中的制度背景因素,即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净利差和银行业竞争业态两个方面。第五章我们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业净利差向下偏离其合理水平29.1%,其中,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第六章我们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业竞争业态的变化。我们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开放银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我国银行业将面临高集中度和高竞争度并存的局面,中小银行生存面临困境。第七、八、九章探讨了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三个方面及其绩效。第七章考察了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在非息收入受到挤压时,转而发展非息收入。我们利用PSTR模型考察了商业银行发展非息收入对其经营绩效和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发展非息收入对经营绩效和风险表现出较强的银行异质性。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非息收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对于大银行来说,发展非息收入在提升绩效的同时分散了风险;对于小银行来说,发展非息收入在提升绩效的同时却恶化了风险。这就使得不同类型银行在发展非息业务时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小银行而言,应当根据自身的禀赋和市场环境,适度追求非息收入规模,并且时刻谨防由非息收入引致的可能的风险扩散。第八章考察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面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积极寻求客户结构调整,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银行而言,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向下发展,扎根发展,服务基础金融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一部分构建了一个贷款定价模型,均衡解显示管制放松时期,中小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微企业贷款。最后,我们以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业务为例,探讨了中小银行发展中小微企业的模式。第九章考察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业务结构调整和客户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决策和运行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在现有一股独大的体制机制下,引入战略投资机构在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同时又能起到外部监管的作用。本章利用PSM方法分析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该方法能有效避免由选择偏误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发现外资参股起到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但作用却并不明显。未来,在与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寻求长远合作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看到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并不是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的唯一选择,民间资本也能是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此外,积极推动银行上市,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第十章提出文章的结论,利率市场化是影响商业银行运营的关键制度背景,商业银行应当寻求主动战略转型;基于银行自身禀赋和经营能力的迥异,不同类银行业应当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相应的战略安排,大型银行应当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利用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提升其竞争力,而中小银行工作的重点在于目标客户群体的切换,向下发展扎根发展,服务于基础金融,发展零售业务,避免与大银行的直接正面冲突;同时,为获取更为有效和优质的竞争力,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公司治理,提升经营效率,根据自身情况寻求外部合作。本文的可能贡献在于:第一,基于新制度组织理论战略管理观点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及其绩效的基本框架。第二,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冲击。第三,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三个基本面,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