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进行语码转换是极其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语码转换指说话人根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换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语言现象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认为,在谈话中转换语码是有用意的。促成语码转换的因素、语码转换的作用和其所受到的制约等成为研究语言变化的重要课题。迈尔斯·斯科顿用标记模式来解释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标记模式理论是迈尔斯·斯科顿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它根据言语社团对某个语码在它特定的语言场景里所抱有的期望,将语码判断为无标记或有标记两种类型。能为社会准则预测到的选择为无标记选择,社会准则所预测不到的是有标记选择。标记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说话人是理智的行为者。它强调语码选择是说话人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说话者的语码选择决不是偶然性的行为或按会话顺序规则做出的线性回答,而是行为者的理性行为。在社会交往中,随着语境、心理等因素的变化,称呼语的选用往往也要发生变化。称呼语的选用能清楚地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称呼语就是一种语码,称呼语的转换也会也受到语码转换规律的支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称呼语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外学者从称呼语系统、制约称呼语选择因素、英汉称呼语对比等方面对称呼语进行了研究,但对称呼语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还不够。本研究以迈尔斯·斯科顿的标记模式为指导,以《雷雨》中使用的称呼语为语料,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称呼语语码转换社会心理动机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人是理性的行为者,说话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称呼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如表达生气或礼貌等;实现威胁、讽刺或区别身份等言外之意;称呼语能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说话者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称呼语来调节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拉大或缩小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对称呼语的更系统的研究,同时还能够帮助交际者进行更和谐和有效的交际。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研究仅对称呼语语码转换动机做了定性研究,未做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还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