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于2020年12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1929万例,死亡996万例。高居癌症死亡人数榜榜首的仍旧是死亡人数高达180万的肺癌。在中国,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是457万和300万,其中肺癌的新发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比17.9%和23.8%,均高居中国癌症新发和死亡榜榜首。中国肺癌死亡率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增加了4倍,取代胃癌占据癌症死亡人数榜首,占据中国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近1/3。由此可见,肺癌在我国依然是负担最重的癌种。维持治疗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末,2009年正式进入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之后研究者对各类药物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临床试验,从第三代化疗药到抗血管生成药再到小分子靶向药,包括近几年肿瘤领域的热点,免疫治疗药物等等,但大多药物在维持治疗过程中存在其较为特定的受益人群,如非鳞癌患者对培美曲塞疗效更为敏感;无吸烟史的亚裔女性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可以取得更多的临床获益;吉西他滨的疗效在一般状态较好的患者中更加能够得以体现;贝伐珠单抗对EGFR突变型患者获益更为显著;西妥昔单抗在生存获益方面存在人种差异,针对PD-1/PD-L1通路的免疫抑制剂在中国市场尚未得到完全的肯定等等。同时,几千年来中医中药在中国积累下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始在维持治疗的领域发挥独特优势。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具有的有效、低毒、价廉、可长期服用的特点正是可以将之运用在维持治疗阶段的有力凭证。中医理论认为疾病是机体的内在正气亏虚的外在表现。中医中“正气”是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正常的机能活动,正气充盛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正常运行的保证,在正气充盛并正常运转之时,机体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免疫即机体识别异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这与祖国医学中所说的“正气”作用基本一致。参芪扶正注射液由党参、黄芪组成,具有培元补气、益气生血,促进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等作用。作为一个典型的扶助正气类的中成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中医抗肿瘤研究的着力点之一。Jinxu Wang通过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从参芪扶正注射液中分离出23种成分,并证明其中的大部分物质具有免疫增强活性。此前国内外多是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参芪扶正注射液增强免疫的功能,仅有的几项免疫机制的基础探索集中在巨噬细胞和JurkatT细胞,但NK细胞作为连接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和肿瘤进展的关键环节却研究较少。前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减轻NSCLC化疗相关疲乏状况,特别是在情感、躯体和认知维度上。在维持治疗方面,前期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可能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同时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参芪扶正注射液起效的主要作用途径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有关。基于以上基础,本研究将分成以下两部分进行:第一,通过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探索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晚期NSCLC带瘤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期、疾病控制、安全性及机体免疫的影响。第二,将NK-92细胞与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模拟肿瘤免疫微环境,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共培养体系中两种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进一步探索参芪扶正注射液抑瘤在基因层面可能的靶点与通路。研究目的1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探索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NCCN维持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建立NK-92细胞与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NK-92细胞识别能力、杀伤作用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探索参芪扶正注射液对NK-92细胞在基因层面可能的靶点与通路。研究方法临床研究:依据纳排标准筛选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六家研究单位的Ⅲ-Ⅳ期并接受化疗的NSCLC患者,将符合条件者纳入本研究。依据受试者实际用药情况将之分为两组:参芪扶正注射液维持治疗组,简称参芪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西医NCCN指南维持治疗组,简称西医组。收集记录患者接受研究方案的时长、疗程数,是否进展等信息,分析统计比较两组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指标。基础实验:以效应细胞(NK-92细胞)和靶细胞(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体外共培养模型,通过CCK-8法分别选择最佳效靶比和药物最佳干预浓度,之后采用LDH法测定参芪扶正注射液对NK-92细胞杀伤活性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NK-92细胞IFN-γ、TNF-α的释放量以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NK-9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流式检测NK-92细胞CD107a的表达量来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NK-92细胞脱颗粒能力的影响,多角度评价并对比参芪扶正注射液干预前后NK-92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检测A549细胞表面激活性MIC A/B与抑制性HLA-ABC受体的表达来探索NK-92细胞杀伤能力是否会通过识别能力的提升而增强。之后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药物干预后表达上升或下降的差异基因,并分别将其导入GO和KEGG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参芪扶正干预NK-92 细胞功能可能的作用靶点。研究结果临床研究:1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入组125例,其中,西医组62例,参芪组63例。两组共三例未完成研究,两组完成率都在95%以上,两组基线数据较为均衡,在性别、年龄、吸烟史、临床分期、合并症方面,两组较为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病理类型、转移部位、ECOG评分和既往接受一线化疗疗程数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率:西医组和参芪组PFS分别是4.44个月与4.11个月,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4593,95%CI 3.25~5.65)。参芪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在数值上均高于西医组,但二者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无进展生存期分层分析:性别分层:男性受试者西医组与参芪组PFS分别是3.98个月和3.94个月,女性两组PFS分别是5.95个月和4.50个月,同一性别中参芪组与西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层:65岁以下(含65岁)西医组与参芪组受试者PFS分别是4.60个月和4.63个月,65岁以上两组PFS分别是3.71个月和3.84个月,参芪组在时间上有微弱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分层:BMI<=20的受试者中,西医组PFS是2.78个月,参芪组PFS是3.3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0受试者中,西医组PFS是4.53个月,参芪组PFS是4.01个月。BMI<=20两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5);病理类型分层:鳞癌受试者中,西医组PFS为2.99个月,参芪组PFS是4.01个月,腺癌受试者中,西医组PFS是4.53个月,参芪组PFS是4.5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分层:Ⅲ期受试者中,西医组PFS是6.47个月,参芪组PFS是4.02个月,Ⅳ期受试者中,西医组PFS是3.94个月,参芪组PFS是4.27个月,Ⅲ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受试者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9)。ECOG得分分层:ECOG=1的受试者西医组和参芪组PFS分别是4.60个月和3.84个月,西医组体现出一定优势(P=0.0157),ECOG=2的受试者西医组和参芪组PFS分别是1.20个月和2.92个月,参芪组体现出一定优势(P=0.0347);既往接受疗程数分层;接受3-4程一线化疗的受试者中,西医组PFS是4.40个月,参芪组PFS是3.94个月,接受5-6程一线化疗的受试者中,西医组和参芪组PFS都是4.01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COX回归分析:性别、年龄、BMI、ECOG评分都是影响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65岁疾病进展风险是<=65岁的1.3992倍,女性疾病进展风险是男性的0.7011倍,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