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渗透在马克思主义整个发展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回溯早期“自然共同体”之缘起、在尖锐批判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和科学设想未来“真正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当前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以此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内容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前提、发展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渗透在马克思主义整个发展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回溯早期“自然共同体”之缘起、在尖锐批判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和科学设想未来“真正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当前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以此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内容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前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做了系统梳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厘清了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传统共同体的解体、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凸显和无产阶级的崛起,均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并且从古希腊城邦思想、近代欧洲哲学、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均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正面影响。第二部分立足于马克思经典著作,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从三个时期对这一思想的“萌芽”、“初步形成”以及“丰富与发展”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按照人类在各个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将共同体划分为“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三种形态,并详细论述了这三种共同体的典型形态和具体表现等内容。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实践探究。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其以人类命运为主题的现实关切,贯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思想为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人类构建“真正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是关键;培育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支点。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民在人口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毛泽东作为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始终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培育高素质的农民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诉求,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毛泽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在新时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发展。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弘扬红色精神、利用红色资源。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同样展现着创新的果敢和锐气,“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担当,民族有未来、国家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青年工作,明确指出青年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了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因此,对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担当的重要论述进行解读,有利于促进青年自觉担当时代责任,有利于更好地教育、服务
随着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和生物科学等知识领域的飞速发展,全球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交往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现代性”问题也引发了许多哲学家的思考,他们认为,虽然社会分工体系日益紧密,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交流却越来越疏离。然而,这些学者谈论的交往,有的是指精神交往,即日常的语言交往;有的是精神交往,使交往脱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交往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揭示了党的工作宗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精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鲜明体现,其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出发,对历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在基层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正处在重构阶段,其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必须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善治。本文在全面把握乡村治理现代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关于农业基础论、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国家治理思想和农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都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从唯物史观出发,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将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状态,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形式,为我们研究人、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我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叙事类课文,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语言典范性强,易于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助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认识与鉴赏能力,以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叙事类课文在小学部编版教材中占比较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下小学语文高段叙事类课文教学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质量不高,课堂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