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尽管附子、细辛有一定的肾毒性,中医“有故无殒”理论认为这种毒性“有病则病当之”。本研究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病大鼠和阳虚型慢性肾炎患者“病-证-效”的相关性。方法:动物实验部分:以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共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给药组、造模组、造模给药组4组,每组8只。造模组采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制成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病模型。正常给药组和造模给药组在造模同时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灌胃。造模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留取各组大鼠24h尿液,并于造模第8周,处死大鼠,留取血液标本及肾脏组织,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能、血脂,观察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足突变化。临床研究部分:回顾性队列研究阳虚型慢性肾炎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西药组)和观察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36例。分别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沙坦药)和西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规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心律、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1、正常组与造模组相比较,我们发现造模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显著增加(p<0.01),血浆白蛋白降低(p<0.05),血肌酐和血脂升高(p<0.01),并发现造模组大鼠肾小球硬化程度(p<0.01)、肾小管间质损伤(p<0.01)及足突融合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肾脏病理变化符合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获得了较好的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病模型。2、正常组与正常给药组相比较,我们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作用于正常大鼠(无故)时,可导致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增加(p<0.05),并加重肾小球硬化程度(p<0.01)及足突融合率增加(p<0.01),这时发挥的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毒性);3、造模组与造模给药组相比较,我们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作用于局灶节段硬化性大鼠(有故)时,可使大鼠24h尿蛋白定量下降(p<0.05)及血甘油三酯下降(p<0.01),并改善肾小球硬化程度(p<0.01)、肾小管间质损伤(p<0.05)及足突融合率(p<0.01),这时发挥的是药物的治疗作用(药性)。临床研究观察显示:1、麻黄附子细辛汤可降低阳虚型慢性肾炎患者24h蛋白尿定量(p<0.05)、降低尿红细胞(p<0.05),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p<0.05),对血肌酐水平无影响(p>0.05);2、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慢性肾炎阳虚型CKD1-2期患者在降低24h尿蛋白定量(p<0.01)、升高血浆白蛋白(p<0.05)方面有作用,而对CKD3-4期患者效果不显(p>0.05);3、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有效改善阳虚型慢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水肿的临床症状(p<0.05);4、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期间,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均未发生肝功能损伤、血肌酐翻倍、心律异常、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等毒副作用。结论:1、含有肾毒性药物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作用于正常大鼠时,可导致大鼠尿蛋白及肾脏病理变加重,而作用于局灶节段硬化性大鼠时,不但没有加重肾功能损伤,反而使大鼠尿蛋白及肾脏病理变化得以改善。这为在“有故无殒”理论的指导下,“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PAN试剂首剂静脉注射PAN90mg/kg,在蛋白尿达到高峰后(约第13d)后分别于第14、17、20、23、26天追加PAN9mg/kg,造模周期为56天(8周)”这一造模方法,可获得较好的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病模型。3、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阳虚型慢性肾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对CKD1-2期患者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