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固体材料是一个新型交叉研究领域,既包括与化学相关的各种有机材料的合成与加工,也包括与物理相关的电、磁、光等性质的研究和有机功能器件的开发与应用。有机固体材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绝缘体,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MacDiarmid等人发现掺杂聚乙炔的导电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机材料的才逐渐被人们认识与利用,从而开启了有机材料的时代。随后有机材料的导电性与发光性得到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管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等新型有机功能器件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有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做出开拓性贡献的MacDiarmid等人也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机材料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其在自旋电子学方面的应用。高极化率的自旋注入和自旋信号的长时间保持是实现高性能自旋器件的必要条件。有机材料具有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和超精细相互作用,载流子的自旋弛豫时间比较长,因而是理想的实现自旋极化注入候选材料。由于有机材料的“软特性”,有机材料中的载流子不再是传统的电子与空穴,而是与晶格耦合在一起的自陷束缚态,它们具有更复杂的电荷自旋关系,使有机自旋电子学器件具有更丰富的特性。因此将有机材料应用到自旋电子学中,探究与自旋相关的物理过程和开发基于有机材料的自旋器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这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有机自旋电子学。有机功能材料及其相关器件中的自旋产生、输运、存储及探测等新物理现象和其独特的物理机理是有机自旋电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探讨有机材料在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应用背景,这也是当前国际上许多课题组密切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
通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对有机材料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深入研究了各种激发态的性质。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有机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人们已开发出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各种有机功能器件。2002年Dediu等人更是首次实现了有机材料内的自旋极化注入,实验中采用具有半金属性质的磁性电极作为自旋极化电子的来源。随后人们不断改进器件的性能,力争实现室温下的自旋极化注入,达到实用化的要求。2004年Francis在另一类不含有任何磁性元素的有机器件中,发现通过施加弱磁场(100mT),有机器件室温下可出现10%以上的磁电阻,磁电阻的大小和正负与有机层的厚度以及外加偏压有关。器件中采用的为普通金属电极,不存在任何自旋极化的注入,因此磁场下器件电阻的变化应该是有机材料本征的性质,被人们称为有机磁电阻(Organic magnetoresistance,OMAR)。随后人们在包括有机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在内的多种有机材料内均发现了有机磁电阻,表明这是有机材料的一种共性。但另一方面,不同材料内电阻对磁场的响应又是不同的,而且与温度和偏压的关系也是多变和复杂的。由于该现象在无机器件中很难出现,有机磁电阻(OMAR)很快受到物理、化学、材料和电子学界的广泛关注。几年来的研究初步发现,OMAR不仅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而且内容丰富,机理复杂。有机器件不仅存在磁电阻,而且其光致发光(PL)、电致发光(EL)和光电流(PC)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磁响应现象,我们将其统称为有机磁效应(Organicmagneticfieldeffect,OMFE),这成为当前有机功能材料和器件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对其弱磁场强响应机理的探索更是吸引了物理学工作者的兴趣。对有机磁效应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有机材料内各种微观过程,促进有机功能器件的发展。
目前为止虽然实验方面人们对有机磁效应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但理论上对其内在机制并没有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有机磁效应机制:极化子对机制、激子-极化子淬灭机制和双极化子机制。这三种机制都是基于载流子的自旋对外磁场和(或)氢核产生的超精细场的敏感性,但遗憾的是,都没能定量地给出有机磁效应的解释。最近基于磁场对运动π电子产生的洛伦兹作用,王等人提出“磁致跃迁”机制,认为电荷在分子间的跃迁受磁场的调控,定性地给出了有机磁效应产生的物理机制。目前的理论工作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出有机的特点,因此不能解释为什么弱磁场下只有有机器件中才能出现明显的磁效应。这种独特性应当是由有机材料特有的性质决定的。此外,实验测量中有机磁效应与有机材料种类和外部条件均相关,但目前的模型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本论文以有机磁电阻的计算来分析有机磁效应产生的物理机制,分别从塞曼相互作用和洛伦兹相互作用出发,强调了有机材料中特有的强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给出有机磁电阻的定量计算结果。本文中我们还研究了有机磁电阻与材料的电子跃迁积分和外加偏压的关系,解释有机磁效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基于塞曼相互作用的磁电阻计算
考虑分子晶体或弱无序系统,可以采用带输运机制。该理论下,材料内的输运主要由费米面处的态密度决定,即电导率σ∝ρ(EF)。本文第三章从塞曼相互作用出发,研究了磁场下系统费米面处态密度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磁电阻效应。
1.1、有机材料中的磁电阻与载流子浓度密切相关。载流子浓度越小,磁电阻越大,这也与实验观测到的磁电阻与器件的偏压相关性是一致的。
1.2、一定的载流子浓度下,材料的跃迁积分越小,磁电阻越大。有机材料内分子间以弱的范德瓦尔斯力结合,产生的跃迁积分在meV量级,这是在弱磁场下观测到强磁效应的必要条件。
1.3、有机磁电阻与材料内的电子-晶格耦合强度密切相关。电子-晶格耦合强度越大,磁电阻越明显。无机材料中不存在电子-晶格耦合,因此无法观察到磁效应。强的电子-声子耦合作用是弱磁场下仅能在有机材料中出现强磁效应的原因。
2.基于洛伦兹相互作用的磁电阻计算
之前的研究都是基于磁场改变载流子的能量,但这种改变远小于热扰动的影响,因此难以解释室温下的磁效应。我们知道磁场不仅可以通过自旋以塞曼相互作用的方式改变能量,也可以通过电荷以洛伦兹作用改变载流子的动量。相对于能量的改变,动量的改变更容易,受温度的影响更小。本文第四章即从洛伦兹作用出发,以“磁致跃迁”机制为基础,研究了磁场导致的跃迁积分的改变对有机材料内正负极化子碰撞过程的影响。
2.1、磁场的加入将导致跃迁积分出现一虚部项,并因此将使组成电子态的瓦尼尔态之间产生相位差,相位差正比于跃迁积分的虚部项。
2.2、载流子的迁移率与电子跃迁积分相关。加入磁场后,电子跃迁积分变大,但只有在非常强的磁场下,载流子的速度才会发生改变。在目前实验上观测到明显磁电阻的弱磁场范围内,极化子的速度几乎没有改变,不能解释有机磁电阻的出现。
2.3、双极器件中,正负极化子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将改变器件内载流子的有效浓度。磁场导致的电子态中相位差的出现,使涉及两电子态叠加的正负极化子碰撞过程是磁场相关的。随磁场的变大,正负极化子的复合效率降低,有效载流子浓度增加,产生负磁电阻。此外,计算结果显示,磁电阻的大小与电声耦合相互作用强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