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总体匮乏以及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华北地区由于资源性缺水,流域上下游普遍存在用水竞争和利益冲突,面临着应对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求矛盾。国内外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才能有效调节上下游各区域之间的用水关系,形成流域内用水主体共同保护和有序开发水资源的良好局面,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承德所处的海河(北系)和滦河流域,是北京、天津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为涵养和保护地表水资源,承德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协调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严重限制了承德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该区承受着贫困和生态的双重压力,成为环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与京津发展落差进一步扩大的困境。作为流域上游的承德地区为恢复生态环境和保证供水质量和数量,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治污、节水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应该得到下游用水地区的补偿。首先,本文在回顾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案例和国内流域水资源补偿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以水资源价值理论、水权理论、环境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承德市目前供水情况和为北京天津水资源保护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承德市水资源保护补偿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然后,重点对水资源保护补偿标准进行探讨。在广泛调查、全面深入分析目前承德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得出水资源补偿应包括实际损失补偿和机会损失补偿的结论,确定水资源保护补偿的领域为:“水资源保护补偿、水资源使用权补偿和发展机会损失补偿”。进而结合环境经济学理论,对水资源补偿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应用“边际成本机会法”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模型。并根据模型计算得到1997-2006年对承德地区的水资源补偿资金总量为959665.34万元,年均补偿资金为101865.96万元。最后,在全面搜集承德市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五种影响因素:“匹配荒山造林、人工造林、林地面积、退稻还旱、关停企业”做为补偿资金分配的权重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应用“量底法”对影响因素做可视化表达。承德市各县所处位置不同,对潮白河与滦河流域水质水量影响也不同。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县按照贡献大小对补偿资金进行了分配:丰宁县保护水资源贡献最大,应得到的补偿最多;其次是兴隆县、滦平县、围场县、平泉县、隆化县、承德县和宽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