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是关于生态经济区中的城镇布局问题研究,并着重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 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框架下,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运用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生态系统中城市、农村、城郊三个主要构成单元的组合特点和相互关系,分析了城乡系统的生态经济学特征与关联性、我国资源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城乡发展的环境协调。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城镇布局,提出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基础设施是城镇发展的前提、广阔的农村是城镇发展的基础。 论文从区域发展、人类生态环境和城市布局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论述生态经济区划和城镇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适合生态经济区的整体要求。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城市的发展,研究了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把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人类活动的中心两大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并把这两个体系统一在生态经济分区和城镇布局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效能,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极核”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合理的、必须的“枢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核心。 论文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重庆市是我国最年轻、最特殊的直辖市。它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农业人口绝对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贫困面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市与其他特大城市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不仅有特大规模的中心城市,而且还包括幅员广大的农村区域,甚至还有大片的贫困区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重庆直辖市成立之初提出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但近5年的实施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其原因应归咎于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不够完备健全,缺乏二级中心城市传递中心城市的功能,使中心城市无力辐射到边远的地区, 产基地。五是促进了我市经济市场化进程。根据区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各产业 的内部结构、区县(市)经济发展潜力、区县(市)人均资源数量与质量评价、不 同经济类型的经济联系与优化的实际情况。并按照市场原则、特色原则、关联原则、 比较原则,把重庆市经济类型划分为:城市型经济、城郊型经济、山区型经济、库 区型经济。同时提出了重庆市产业布局调整的主选模式是“点轴”布局模式.开发 主轴线(成渝高速——长江黄金水道),围绕5条二级轴:涪陵沿319国道到秀山: 万州到开县、城口县;重庆到合川(渝合高速公路、渝兰、渝遂铁路沿线:重庆到 鬃江(渝黔铁路和渝黔高速公路沿线);重庆到江津。论文还提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 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建议,主要包括:深刻领会小平理论,加大改革 开放力度: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针对特色经济,采取特色政策: 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给区县(市)政府下放总揽经济全局的 权力;加大对区县(市)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等。 论文研究了重庆市城镇的布局。回顾了重庆市城镇的四个演变发展过程,从城 镇的数量规模、城镇密度、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密度、城镇职能、城镇分布六个 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布局的现状,指出了目前 城镇布局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 问题:城市规模体系不完整;城市化水平低,城镇数量多.城市规模小,分布不均 匀,发展不平衡;城镇主要沿水陆交通分布,网络不够健全;城镇职能趋同,分工 不尽明确合理。依据突出优势、节约土地、控制规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有序 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关于优化重庆市城镇规模结构、城镇等级结构、城镇职能结构 和城镇空间结构的设想。同时提出了优化鳅市城镇布局的建议:*)改变市域城镇 单一体系,完善区测市网络形态;口 制主城规模、加速外围组团建设;O师住 腿.发展大城市,提高三峡地区城市化水平:(4努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 化进程;m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式城镇布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