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得气、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之间的关系及手法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为使针刺的疗效得到国际公认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单盲的原则分成针刺手法组和针刺非手法组。在针刺治疗前,用自制的信任度问卷评估患者对针灸疗效的信任度;以直观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让患者评估针刺时的紧张度;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评估患者的个性特征。治疗中,嘱咐患者记录得气的感觉,用0-4分评估每种感觉的程度,并记录患者的得气穴位数。通过总得气程度、总得气穴位数评估患者的得气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的疼痛程度(VAS)、疼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来评估疗效。运用典型相关的分析方法对得气、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痛经程度分级人数构成比、疼痛程度分值(VAS)、疼痛持续时间及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手法组疼痛程度减轻值、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值、症状积分降低值均显著大于非手法组(P)<0.001);(2)手法组总得气程度、总得气穴位数与非手法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得气指标与痛经疗效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较大(r1=0.5036,r2=0.5787);心理因素与得气、疗效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较小。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种有效方法;与心理因素相比,得气是针刺发挥治疗作用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施行手法,可以加强得气,从而进一步提高针刺的疗效;心理因素指标中,患者针刺前的紧张度、个性中的掩饰性与针刺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焦虑、抑郁、恃强性、敢为性、紧张性、实验性与针刺得气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心理因素对针刺的疗效不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