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内外战争硝烟四起,面临空前未有的民族危机,些许开明之士认识到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局面是由于科技落后的中国与科技发达的西方世界的巨大差距造成的。为了扭转乾坤,一批知识分子倡导科学救国,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学实现国富民强,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与民族,这一思想启发人们将科学作为摆脱愚昧无知的强有力武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的三十余年间,洋务派通过创办包括技术学堂的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设备、雇佣西方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以及主要依靠军事科技图强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与局限性,尤其是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国人意识到到仅仅“夷技”是不够的,还必须“夷制”,于是戊戌变法拉开序幕。清政府实行新政,创办新式教育,各地学堂崛地而起,癸卯学制的颁布使物理学以法定形式系统地列入中学教学科目之中,于是符合学制要求、适合青少年需求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本论文以清末(1900-1911)中学物理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相结合,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对清末时期中国国情特别是寻求科学救国的国情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将中学物理教科书放在清末这一中国“存亡绝续”的重要历史画面中去解读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即:第一,清末中学物理教科书的产生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必然产物,是科学救国梦的开端;第二,清末中学物理教科书启迪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与物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对清末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研究,通过与目前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展现清末中学物理教科书的主要特色。并结合对当代物理教科书的进步与不足的反思,联系新的现实条件和时代任务,对未来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改革提供参考意见,即:第一,未来文理不再分科的高中教育改革趋势下,应当考虑中学物理教科书要满足全体中学生的需求;第二,中学物理教科书应在彰显科学素养教育功能的同时,兼顾到人文素养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