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剂丧失事故条件下Cr涂层锆包壳高温蒸汽氧化脆化实验及机理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氢爆事故给传统锆合金包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锆合金包壳由于其良好的中子经济性、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广泛用于压水堆的燃料包壳,但是在LOCA(Loss Of Coolant Accident)事故中,锆合金会与蒸汽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氢气和热量,威胁反应堆的安全。因此福岛事故后许多国家开始研发新型的耐事故燃料棒包壳,即ATF(Accident Tolerant Fuel)包壳材料,用以提高包壳在事故工况下的耐事故性能,多种ATF包壳材料的概念中,在传统锆合金包壳表面喷涂一定厚度的Cr元素,被认为是当前最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策略。抗氧化性能是评估包壳材料耐事故性能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Cr涂层在事故条件下的氧化淬火脆化行为仍在实验探索阶段,且国内鲜有在模拟LOCA工况下对其氧化和脆化机理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Cr涂层锆合金包壳为研究对象,在模拟LOCA事故升温和再淹没阶段工况下,开展了Cr涂层锆合金包壳高温蒸汽氧化脆化实验研究,同时根据微观表征结果,揭示了Cr涂层锆合金包壳氧化脆化机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在模拟LOCA事故工况ATF燃料包壳耐事故性能实验装置上,开展1200℃下氧化0.5-2.0h范围内的高温蒸汽氧化淬火实验研究,获得氧化过程中的包壳温度变化曲线。通过扫描电镜获得氧化前后样件表面和截面微观结构演变过程,样件物相组成通过XRD(X-ray diffraction)测试进行分析,氧化过程中样件元素行为特性通过EDS(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能谱测试来确定,通过环压和纳米压痕实验获得氧化淬火后的延展性和硬度。(2)经1200℃氧化0.5-2.0h后,Cr会与蒸汽发生反应从而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表面和截面微观结构来看,表面晶粒尺寸随氧化时间增加而变大,同时氧化膜厚度与氧化时间呈抛物线规律,在0.5-2.0h内由1.26μm增加到4.51μm。氧化前表面基本只存在Cr元素的衍射峰,而经过不同氧化时间下的样件在24.4°、33.5°、36.2°和54.9°新形成了较强的Cr2O3衍射峰。(3)基于能谱扫描结果,氧化后包壳沿截面形成了外层Cr2O3、残余Cr层、Zr-Cr扩散层以及Zr-4基体层4层结构。随氧化时间的增加,Cr2O3层和Zr-Cr扩散层逐渐变厚,且Zr-Cr层厚度在0.5-2.0h内从1.52μm增加到了1.92μm,而残余Cr层厚度则逐渐减小。氧化2.0h后的表面裂纹处元素主要是Cr和O,Zr元素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且表面O和Cr元素的计量比为53.86%和45.02%,证明表面生成了Cr2O3氧化物,表面裂纹不影响涂层对基体的保护。(4)采用环压和纳米压痕测试,获得了Cr涂层包壳氧化淬火后的力学性能变化,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Cr涂层锆包壳的韧性逐渐下降,氧化前和氧化0.5-2.0h后的样件在屈服点的载荷分别为405.75、387.02、377.89、360.58、352.88N。根据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电镜观测结果发现,裂纹数量基本随时间增加而增多,未氧化样件的裂纹形式呈现为W型,且在尖端由于应力集中出现了裂纹的扩展,氧化后基本是形成垂直于表面的单一裂纹,在Zr基体处和Zr-Cr扩散层发现了有少数裂纹的产生,但是没有形成贯穿裂纹,样件结构整体完整,表明一定程度的氧化可以减小样件开裂的程度。根据纳米压痕数据,分析得到Cr涂层锆包壳截面硬度随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氧化淬火后材料硬度提高了21.26%。
其他文献
临界热流密度(CHF)与核反应堆的运行安全密切相关,其对反应堆堆芯内燃料组件的结构设计优化和热工水力现象研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反应堆燃料组件的换热效率,有必要准确地计算燃料组件中的两相流动特性和CHF值。与单相流动相比,流动沸腾过程中汽液界面存在着复杂的质量、动量及能量的传递。为了计算压水堆燃料组件棒状通道内的两相流动特性和CHF值,需要采用能准确描述汽液两相流相间相互
学位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现阶段能源消耗仍然以煤炭为主,而煤炭的大量消耗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汞作为除粉尘、SO2、NOx外的第四大燃煤污染物,因其特殊的物化性质和毒性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现场实验为基础,对西南地区某燃用高汞煤工业CFB锅炉汞迁移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多个西南地区CFB锅炉飞灰进行表征,以深入了解飞灰中汞的富集特性。本文采用汞在线检测系统对运行期间130 t/h
学位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飞速发展,混凝土消耗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天然砂石资源逐渐匮乏,迫切需要寻找替代材料。铬铁渣是一种冶炼废渣,坚硬难磨、活性低,因此不适合作为粉体材料在混凝土中使用;与钢渣不同的是,铬铁渣一般情况下没有安定性问题。因此,将铬铁渣用作混凝土骨料,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为消纳利用铬铁渣提供一条规模化利用的途径,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大量堆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
学位
低品位热能如太阳辐射热能、低温余热等的捕获、储存与利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经,也是全方位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基于相变材料(PCM)的潜热储存,由于其具有吸收和释放一定相变潜热热量的同时温度基本维持不变的特点而被广泛地研究并应用于太阳能光热转化储存和热管理等领域。研究较多的固液相变材料如聚乙二醇(PEG)等存在泄露、差的吸光性能和导热系数低造成的储/放热速率慢等问题;而
学位
油浸式自冷变压器因为具有容量大、散热性能好、制造成本低、噪音小、损耗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片式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不足导致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变压器大负荷运行时温升过高,进而降低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和寿命。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种具有间断锯齿结构的自然对流空冷无源强化传热表面,在增加换热面积的同时有效破坏边界层的发展,有很好的自然对流换热性能,可以提升片式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为了将间断锯齿肋和变压器散热器
学位
小型化铅铋快堆是目前铅铋快堆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考虑到冷却剂铅铋密度较大产生的压降,其堆芯燃料组件内棒束为三角形排布宽栅格比设计,该燃料组件在几何结构上与传统压水堆和绕丝定位的钠冷快堆不同,致使燃料组件内的交混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燃料组件内的交混有利于子通道径向温度的展平,降低峰值温度与平均温度的差值,确保燃料元件设计的安全性,提高堆芯运行安全裕度。但是目前现有交混模型多是基于压水堆和钠冷快堆,鲜有
学位
随着“双碳”战略不断推进,亟需不断优化热量的传输传递过程,走上节能高效绿色的发展道路,因此,针对加工简单、性能优越的强化换热管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一种呈螺旋状排列的涡节强化换热管,并采用实验结合数值方法对其管内流阻换热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参照涡节管实际加工过程,采用显式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涡节排列方式的涡节管进行有限元建模,实现了涡节管模型与实物结构的一致性。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对交叉排
学位
缸内直喷汽油机(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不仅能促进缸内混合气的形成,增加燃烧热效率,而且能减少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是随着GDI发动机压缩比和负荷的增加,极易出现爆震现象。喷水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既能有效抑制发动机的爆震燃烧,还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为水的较高的汽化潜热可降低发动机缸内的燃烧温度,同时水参与的一系列燃烧化学反应可有效抑制爆震机理的突变。本
学位
目前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以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两种形式为主,其中槽式熔盐光热发电站中的熔融盐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和热稳定性,比热容大且导热性能好,但是由于太阳能光热发电会受到昼夜循环、季节交替及不确定气候的影响,使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工况,产生的疲劳损失容易造成换热器及管道破裂及损坏,需要对蒸汽发生系统的参数进行优选,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与安全性。本文以某50 MW熔盐槽式光热电站为工
学位
反应堆堆芯燃料包壳需具备良好的传热性能,才能够持续高效地导出堆芯热量,进而保证反应堆安全经济运行。目前,评估材料表面沸腾传热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包括汽泡动力学参数、传热系数和临界热流密度。其中,汽泡动力学参数与沸腾传热关系密切,全面了解汽泡在加热表面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揭示沸腾传热机制。Cr涂层锆合金包壳作为现阶段最具发展前景的耐事故燃料之一,研究者已对其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性能进行了广泛研究与评估,
学位